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2018小暑是入伏嗎 2018小暑和入伏分別是什麼時候

本站  2018小暑是入伏嗎?如果不是,那麼2018小暑和入伏分別是什麼時候呢?一般情況下,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也就是在小暑前後我們便迎來伏天,伏天是比較炎熱的,但相對而言,頭伏的熱度還不是最熱的,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天的中伏,中伏時節大概是在大暑到立秋之間。

2018小暑是入伏嗎 2018小暑和入伏分別是什麼時候

2018小暑是入伏嗎 2018小暑和入伏分別是什麼時候

2018小暑是入伏嗎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slight heat)。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2018年小暑是公曆2018年7月7日。

俗話説:“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中國曆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而2018年入伏是 2018年7月17日 。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温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説法。

小暑期間是雷暴、雨水最多的季節,二十四節氣之小暑後還有一週時間就將“入伏”,進入一年中最酷熱的日子。

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着將進入夏季最炎熱的階段。小暑與入伏不同,小暑不是入伏,但小暑和入伏期間均是高温天氣要注意防暑。

小暑節氣習俗

小暑節氣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麪”之因,故稱天貺節。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小暑養生注意事項

小暑節氣

小暑宜遲睡早起: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

小暑衣着勿赤膊:有些人喜歡在夏天光着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温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温,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温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温度超過37℃時,體温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但當氣温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外出時注意防暑: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儘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飲食清淡衞生節制:小暑高温多雨,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健康專家指出,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衞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TAG標籤:24節氣 入伏 小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