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小暑節氣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

導語:小暑是6月7日迎來,於7月22日結束。而三伏天於7月17日迎來,所以小暑節氣“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氣候炎熱起來。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意指天氣太熱了,人變得散漫,連三餐都懶得準備。於是,人們通過適當的食療來改善對熱天的不適感。因為小暑於三伏相近,所以小暑節氣習俗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説法,想了解更多請看下文吧。


小暑節氣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説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晉史家孫盛撰《魏氏春秋》説:“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南朝梁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中説:“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麪、炒麪。所謂炒麪是用鍋將麪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麪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説,炒麪可解煩熱、止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