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秋分美食有哪些 秋分傳統食物大盤點

導語:秋分這天,我國各地會準備一些傳統美食來吃,每個地方的傳統美食都各具特色,同時也具有特殊的含義。那麼,你們家那邊吃什麼傳統食物呢?就小編家鄉來説,秋分節氣會吃湯圓,寓意着團團圓圓。當然,每個地方吃湯圓説法不同,主要看當地風俗。具體秋分美食有哪些?看看下面的秋分傳統食物大盤點。

秋分美食有哪些

秋分美食有哪些 秋分傳統食物大盤點

秋分美食

吃螃蟹

秋分時節,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補的時候。螃蟹屬上等名貴水產,肉嫩味美。不僅如此,螃蟹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好幾倍,而且含有豐富的鈣、磷、鐵以及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螃蟹的種類很多,我國蟹的種類就有600種左右,螃蟹可分為淡水和海水兩大類。淡水蟹最有名的屬“大閘蟹”,俗稱河蟹、毛蟹、清水蟹,一般在9—10月成熟,正值每年的秋分時節。

市場上常見的梭子蟹、花蟹等都是海水蟹,由於海蟹分佈廣泛,各地海蟹的成熟季節不同,一般從南到北,3~5月和9~10月為生產旺季,渤海灣遼東半島4~5月產量較多。吃蟹要選對季節,秋分正是蟹成熟的季節,吃起來蟹肥味香;其他季節瘦而無味。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於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症。

秋分美食有哪些 秋分傳統食物大盤點 第2張

秋分節氣

吃蘿蔔

秋分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蘿蔔要分生熟,中醫認為,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經。

蘿蔔生鮮狀態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療養生效果,即使曬乾了也是萬能藥物。蘿蔔乾中依然含有大量維生素B1、鈣和鐵,可為人體補充食物纖維和礦物質。生吃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

建議:脾胃虛寒者不要吃生蘿蔔,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脹、痢疾或腹瀉、飲食不消、反胃嘔吐。

煮湯圓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嘴兒。煮好十多隻實心的湯圓,放在盤子裏晾着。從竹林裏砍來帶葉的竹子,各家的孩童把一隻只湯圓戳在竹竿的頂端,扛到地裏,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希望糯米做的湯圓,能粘住偷食的雀兒的嘴巴,讓它受個教訓,今後不再敢來。

吃雞蛋

雞蛋“秋分到,蛋兒俏”。每年的秋分節氣,民間也有“豎蛋”的習俗,很多地方都要在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遊戲或比賽。“豎蛋”後當然少不了吃蛋,雞蛋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少量歐米伽3脂肪酸,大量卵磷脂、葉黃素等保健成分。秋分吃蛋,益處多多。

吃鴨肉

秋分時節氣温降低,很多人食慾漸增,偏愛吃肉。專家説:“過量吃肉不好,但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也並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肉的口味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羣也各異,所以要根據體質、氣候,選擇最適合的肉類。

鴨子富含營養,不僅享有“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無鴨不成席”之美譽,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療首選鴨。

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相比之下,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鴨肉的脂肪最健康。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

吃雞蛋

雞蛋“秋分到,蛋兒俏”。每年的秋分節氣,民間也有“豎蛋”的習俗,很多地方都要在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遊戲或比賽。“豎蛋”後當然少不了吃蛋,雞蛋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少量歐米伽3脂肪酸,大量卵磷脂、葉黃素等保健成分。秋分吃蛋,益處多多。

習俗活動:

秋分美食有哪些 秋分傳統食物大盤點 第3張

秋分

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説。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説:“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説“男不拜月”。

杭州祭月風俗略同於北京,但謂祭月為“齋月宮”。“每户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民間供小財神,大不盈尺,並設有台閣、几案、盤匝、衣冠、樂器等物,此等物均縮小為寸餘,俗稱“小擺設”。

在廣東祭月時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區有以芋頭作供品的習俗。傳説元末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統治,曾用元朝統治者的頭祭月亮,因“元”與“芋”音近,後來人們以“芋”代頭。

南昌以往有句老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説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因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月宮裏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陰性,因此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