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資訊/列表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導語:寒食節即將到來,那麼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寒食節到來的時候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寒食節的傳統民俗不僅掃墓踏青,而且要進行打千秋、拔河、鬥雞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樂。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寒食節的習俗

掃墓

寒食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視拜掃祭祖,藉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商周以來,一直把祭祀上帝與祭祀祖先當作國家大事。所以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極盛。《舊唐書·德宗本紀》記載,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詔令京師官員寒食拜墓,在京徽以內者可於假日中往還,在外州府縣者也可奏請掃墓。

 踏青

踏青是常見的寒食節習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第2張

寒食節掃墓

打鞦韆

寒食、清明期間,唐長安盛行打鞦韆等體育活動。打鞦韆據説是為了預防寒食日冷餐傷身。這是春日最受婦女們歡迎的活動。鞦韆本名“千秋”,原取“千秋萬歲”,祝人長壽的意思。清明之日打鞦韆,不僅是戲樂,而且還常常互比高低,更有一番動人情景。

打鞦韆起源於何時?一説是由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項習武活動擅變而來,一説起源於漢武帝時代。高承《事物紀原》認為鞦韆為漢武帝后庭之戲,本為千秋,是祝壽之詞,後世倒語為“鞦韆”。據《開元天寶遺事》所載:天寶年間,每到寒食清明節來臨,宮中都要豎立起鞦韆架,令殯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歡歡喜喜登上鞦韆,上下凌空,綵衣繡裙迎風飄揚,體態輕盈優美,宛若仙女從天上飄飄而降。唐玄宗看得高興人迷,因而呼之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長安市民競相仿效,風靡一時。

 鬥雞

唐代寒食之日,還盛行鬥雞之戲。鬥雞在戰國已很盛行,是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市民好“鬥雞走犬”。漢代達官顯貴、遊手好閒之徒也多喜歡鬥雞。《史記·袁盎列傳》記載,袁盎因病免官家居時與間裏常鬥雞走犬。《後漢書·外戚傳》記載,樑冀好鬥雞。((三輔黃圖》記載,漢長樂宮有鬥雞台。至於漢畫像石、畫像磚上,鬥雞圖更是屢見不鮮。三國時曹植還曾賦《鬥雞篇》,不過那時並不一定在清明節。但是,到了唐代,鬥雞活動卻盛於寒食清明節之時。

寒食鬥雞之俗傳承不斷,到唐玄宗時已風靡長安。陳鴻《東城老父傳》記載,唐玄宗未即位時就好清明鬥雞之戲。即位後,還在宮中專門修建了雞坊,選養了“金昊鐵距,高冠昂尾”的雄雞千餘隻,並選六軍小兒五百人專門負責馴養。一時長安宗室貴族、達官顯貴競相仿效,大興鬥雞之風。京師男女以鬥雞為事,一些遊閒公子為弄到好雞不惜傾家蕩產,重金購之。一些家境貧寒者,養不起雞,竟玩假雞,以此為樂!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第3張

鬥雞

 拔河

唐代寒食節拔河也是一項盛行的節日娛樂活動。唐中宗於清明節幸梨園球場,命侍臣分朋拔河,當時分宰相、二位附馬為東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為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不服,請重新分組,唐中宗未同意。結果西朋竟輸於東朋,尤其是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嫌因年高體衰,竟被隨繩拉倒在地,好長時間起不來,惹得皇上、皇后、宮妃、公主大笑不止。在《資治通鑑》與《景龍文館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為何清明節要重視拔河呢?原來清明節正是春耕播種之時,而古人認為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之意。《隋書·地理志》雲:舉行拔河之“俗以此慶豐收,用致豐稚,其事亦傳至它郡”。正因此,歷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宮廷民間,均甚流行。

 寒食節蛋

蛋在清明食俗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雞蛋都是昨夜或天亮之前煮好的,分給孩子們的雞蛋都要染上各種顏色,主要有紅、綠與紫三種顏色。紅、綠是用洋紅、洋綠染料染的,紫色是用燒開的高粱殼水染的。以前,農村生活水平低,通常每個孩子能夠分到的雞蛋沒有幾個。於是分到雞蛋的數量及蛋的顏色,就成為孩子們在一塊攀比的主題。清明這天,在許多地方還盛行鬥蛋。鬥蛋是一項古老的節日習俗,據説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存在了,如今在山東的一些地區仍有保留。寒食這天,孩子們把分到的雞蛋拿到大街上,找同齡的小夥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相碰撞,破碎的一方就算輸了。然後換另一個人鬥,以能多次取勝者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