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城市文化/列表

梅州風俗文化有哪些?

導語: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

梅州風俗文化有哪些?

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鬥、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佔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鬥。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醜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着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縣話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佈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全省約有二十多個縣市屬客家方言區。它以梅縣話為標準,因為梅縣話影響大,語言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遷移中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東晉以前,客家先民原來聚居在中原一帶。西晉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於湖北、湖南等地,後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又有的進一步南遷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進一步移入廣東,逐漸入居粵東一帶。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後來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稱。在移居的過程中,由於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時間,至唐、宋時期方入粵,因此其方言較接近兩湖方言。在廣東四種方言中,也顯得與普通話差異最小。客家方言有六個音調,平、入聲分陰、陽,上、去聲不分,保留了六個古人聲韻尾。其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語音上有較大差別。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話,入居廣東後,受着不同廣東方言和地理歷史環境影響,因而逐漸消失了捲舌音。

梅縣圍屋

梅縣“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它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這個僑鄉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人們説,梅縣“圍屋”充滿着客家人的“客味”。“圍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輔助建築羣,象城堡一樣將主體住宅包圍着的建築。屋內佈局“三堂四廊,十廳九井”:進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風牆隔開;橫向是四排住房和過廳,錯落有致;後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圓形的房屋圍成天井,叫花頭。屋內房間數十間,可以住上幾代數十口人家。整個“圍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後高,自成階梯形,最外圍牆築得很高,窗子開得很小,顯得壁壘森嚴。

從低處往上看,“圍屋”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興寧人又稱“圍龍屋”。如果連大廳前的曬禾坪和一口半圓形魚塘拼起來看,一個單元的“圍屋”,就呈現一個橢圓形。它把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等統一在住宅內部,同時各部分又互不干擾,顯得協調而又和諧。人們説的“客味”,精髓就在於此。梅縣“圍屋”的築牆全部是三合土鍛打而成,其抗壓強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過一百號混凝土。它的建築尺度精確,地牆、地面、樓面、屋面的平度和標高,誤差不超過幾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樑雕塑,內外裝飾和繪畫,均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座落在梅縣白宮富良美村有一座華僑建的聯芳樓,又稱華僑“圍屋”。它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築物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頂端,都裝置着勻稱的各種動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鐘樓上端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塑像,正樓大門的陽台下,還雕有郭子儀拜壽羣像,工藝精巧。正觀整座樓面,富麗堂皇。“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十廳九井,三堂四廊”。最後是一間長長的枕頭屋。堂、廳、房間、走廊、天井、樓上樓下,設計十分巧妙。

梅縣“圍屋”歷史悠久,它與古代中原人南遷後,不時發生的“土“、“客”之爭有關。客人為適應當時的環境,便建築了能集羣聚居的房子,以抵禦來犯者。他們為了便於生活,把防盜、防火、飼養、加工、貯存、涼曬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一體,以圖達到安居樂業的要求。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圍屋”的建築也日趨完善精美。然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和變革中,古老的“圍屋”,將成為一種住宅形式而載入史冊。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着幸福美滿。廣大僑鄉人民迎神賽會。鬧大鑼鼓,舞金獅,迎花燈,燒煙火,以祈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迎鑼鼓,燒“煙架”、“火龍”,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傳,埔寨燒火龍己有二三百年曆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製成火藥,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高達十多米;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長達三十餘米。並採用有聲有色的煙花,表演奇特,驚險壯觀。在廣場上,禮炮三聲巨響,在鑼鼓聲中,舞龍開始,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赤膊飛路登場,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由繡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鯉”、“龍蝦”、“鰲魚”漫遊廣場。由長者點燃引火索,龍口吐出金珠來後,各段火龍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嘯騰空,五彩繽紛。舞龍者在火海中翻騰,場面壯觀。現在,埔寨火龍已騰躍於揭陽、梅縣、深圳等地。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等十數家報刊、電台均作過報道。

TAG標籤:梅州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