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城市文化/列表

梅州都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導語:據瞭解,梅州是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歷史悠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生活在梅州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後代留下了許許多多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本期小編為大家講述梅州歷代古建築中的古橋樑。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詳細內容吧!

梅州都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1、古橋樑

梅境地處粵東北山區,四周山巒重疊,全境地形丘陵起伏,坑坑窪窪星羅棋佈,自然形成的山谷、溪澗眾多,整個境內水系比較分散。計有大小河流43條。梅江河是吾梅境內的主要河道,發源於紫金縣羊頭山,流經五華、興寧、梅縣至大埔三河壩出口(與汀江和梅潭河合流後稱為“韓江”),全長283公里,穿流5個鄉鎮,在市內徑區長達90公里,流域集水面積為3017.4平方公里。

2、梅江河

集水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石窟河、鬆源河、程江河、白宮河、三鄉水、古屋水(即龍岡水)、荷泗水、周溪水、隆文水等9條。二級支流有高思水、南口水、龍虎水等3條。流域集水面積10至100平方公里以內的河流有30條。凡吾梅境內各河均彙集流人梅江河干流。整個水系銜接連貫統一,構成了一個不完整的“非”字形水網。除梅江和石窟二河外,其他各河均無航運之利。以上43條河流,在梅境的總長度為1110.2公里。加上分佈在1900個自然村中的山澗和小溪流水、村村都有。由於山澗、溪河流水奇多,因此全境各處的橋渡為數不少。

3、現梅江橋夜景

根據查考,梅州在宋代以前,陸路交通極不方便,山溪險處,多以木橋作渡。故有“古梅州世路多榛蕪,古道行客難,木橋跨深澗,夜夢驚魂戰”的説法。自宋以後,由於梅州的開發比較快,在記載上,始有石砌橋墩的狀元橋。到了明代,便逐漸興起改木橋為石砌拱橋,以釋行路難之苦。以至後來修築橋樑漸漸成為鄉人樂善好施的一種義舉。在清代乾隆之後,更是吾梅創建石橋之民風大盛時期。

4、拱橋

按照清代《光緒嘉應州志》記載,當時單梅州共計大小橋樑有361座,開闢木船渡口77個。其中已明確記載為木橋者有80座,石墩木橋或灰橋有69座,石橋或石拱橋有99座(大多數為清代所建)。凡上述灰(石)橋或石拱橋,都是在簡易木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較具有規模的大石橋,在鬆源、鬆口及梅城附近,比比皆是。在工程規模、造型、數量、質最等均居首位的,當推鬆源河上的石橋為最。橋長50至100米的長橋有九姑橋、五鋰橋、福壽橋、永濟橋、聚奎橋、木棉橋、渡船橋、天成橋、砥柱橋等9座,較長的橋還有隆文的五星橋、鬆口下坪的雲車橋、梅縣城郊的盤龍橋、周溪橋、饒公橋等等。

5、五星橋

所有這些古橋,在建築上,橋墩、拱孔的用石都已事先做了周密的計算,並且定好標準尺寸,在開山取石、制石時就按規格製作。所選用的青光石(即石灰石)或麻條石都是一類石料,質地堅韌,又有認真細密的工藝,所以,凡砌築的石拱橋都極為堅固耐用,歷數百年風雨、山洪的沖刷,至今仍可承受載重汽車奔馳於其上。在造型上,皆橋橋各有特色,甚是雄偉壯觀,它充分顯示了古時工匠們巧奪天工的非凡技藝以及造福於民的高尚情操。它們都是梅地在古橋建築上的光榮見證。

6、梅縣城郊的盤龍橋

考各座石橋建築的碑引,其資金大都是明、清時期民間地方自籌與鄉賢捐助的。因此,在築路造橋上,也一再體現出客家人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如清代鬆源鄉賢王利亨,在五橋碑記引中寫道:五鋰橋未建前,鬆源河眾水交流,衝濤旋獺,而羣流奔奏,水勢沸騰。凡長途繭足之子,驚心望洋,即望衡對宇者,亦傷於斷岸之千足也。故在清順治十八年(1611),由本鄉好義樂善之士鄭炳、王利亨之曾祖王竹襯與王達世君等,捐金捐田,合鄉紳襄成建橋之事。又如在鬆口銅琶村磐安橋碑記中,也記述了僑商謝益卿,謝夢池,張榕軒、耀軒昆仲,為解閩粵來往商賈舟渡之苦,慷慨贊助建成磐安橋,為客旅稱便。如此等等事蹟,在客家之民眾中,常常有之。許多鄉賢、僑賢都以好義樂善之德為美,歷代相承乃至今天。

TAG標籤:文化遺產 梅州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