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城市文化/列表

淮北臨渙鎮有哪些民間曲藝

臨渙鎮,古稱銍,又名古茶鎮,隸屬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位於濉溪縣中南部,東連韓村鎮,南鄰五溝鎮,西與渦陽縣石弓鎮、青町鎮接壤,北接百善鎮、距濉溪縣城37千米。臨渙鎮有哪些民間曲藝呢?

淮北臨渙鎮有哪些民間曲藝

1、淮北墜子戲

墜子戲是淮北民間劇種之一,是一個具有淮北鄉土氣息和藝術個性的地方戲曲劇種,其表演具有生活氣息,有些表演程式是從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擬提煉而成的,具有一定的鄉土色彩。墜子戲的劇目大多由單口墜子中的“段子話”(説唱小段)與“蔓子話”(大部書)改編而成。其中傳統大戲百餘出,小戲、摺子戲40餘出,大、小現代戲50多出。

2、絲絃

絲絃又名河西調、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兒腔、羅羅腔、絃索腔等,流行於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山西省的晉中地區東部以及雁北地區和安徽省的北部地區,其起源不詳,一般認為早期的絲絃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絲絃表演的各行當都有不同於其他劇種的獨特動作,除甩髮、水袖和各種台步外,還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

3、大鼓

大鼓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唱特點多為一人演唱,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亦説亦唱。淮北地區唱大鼓,多是在秋冬農閒季節,有的是藝人走村串户演唱,也有的是在逢集、趕廟會的場子上唱。大鼓書的段子有長有短。短段多是由古代小説戲曲中摘編的精彩故事片斷。由於其表演是連唱帶説,很像帶唱的評書,所以民間稱為“大鼓書”,把聽眾叫做“聽書的”,而稱大鼓演員也叫“説書先生”。

4、嗩吶

嗩吶俗稱喇叭,臨渙嗩吶藝人多分佈在農村,他們自由組班,每班五至七人不等,為民間婚喪嫁娶、節日歡娛時所聘用。演奏的曲牌因環境場合而異,一般辦喜事常用“凡字四調”、“叫句子”、“柳金”等曲牌,並有大、小把攥子模仿地方戲曲、曲藝吹奏。濉溪城鄉都有嗩吶班子,民間稱作“響”。班子一般是一杆嗩吶、另加謦、鼓、笛、管、小鑼,不超過八人。在淮北,民間紅事白事都要請“響”,起轎、落棺、進莊、過橋、接供、拜堂等等,都要有嗩吶吹奏。

5、淮北梆子戲

淮北綁子戲源於河南豫劇豫東沙河調。由於豫東與淮北毗鄰,長期的藝術交流,使豫東沙河調逐漸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間小調的有益成份而演變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有二百多種曲牌,演唱分大本腔與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樂器上除絃樂和鼓板之外,另加棗木梆相擊作聲,藉以增強聲調之節奏。在藝術表演方式上受京劇的影響較大,但仍具有地區特色。淮北市梆劇團,淮北市的廠礦、郊區、農村劇團在演出劇目時絕大多數是演唱淮北梆子戲。

6、泗洲戲

泗洲戲原稱“拉魂腔”,源於蘇北魯南地區,後傳入淮北,建國前基本上是由民間小班社在農村演出。這種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員、師承關係為核心組成。建國後,泗洲戲逐步進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戲的唱腔具有明快、爽朗、委婉的特點。在農村中流傳有這樣的歌謠:“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來,就怕我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