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當前位置 /首頁/新生活/生活/列表

為什麼把吃肉稱為打牙祭 吃肉古代稱什麼

過去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總要特別想法子弄點好吃的。那時候,所謂好吃的就是吃點豬肉。有好吃的首先當然要想到祖先,要先獻給祖先—祭祀。由於祭祀只是個儀式,所以只切一小塊肉放在神龕面前,表示一下而已。祭了祖先之後便“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説。“打牙祭”還有一層意思,切一小塊肉祭祀這種儀式,一年也就那麼幾回;而那時能吃上一點兒肉的機會也就那麼幾回,所以凡有機會吃肉,統統被戲稱為“打牙祭”。

為什麼把吃肉稱為打牙祭 吃肉古代稱什麼

吃肉有個三不原則

吃肉時有一個“三不吃”原則:淋巴不吃,腺體不吃,皮則儘量不吃。

淋巴不吃

淋巴系統是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比較容易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因此一般不建議人們食用動物的淋巴組織。比如豬脖子上的淋巴結。

腺體不吃

甲狀腺、腎上腺這樣和內分泌相關腺體,人體攝入後確實可能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帶來不利影響,不建議食用。比如雞屁股、鴨屁股。

皮儘量不吃

動物“皮”其實包括着真皮、脂肪、淋巴。真皮可以吃,因為富含膠原蛋白,但其他兩種就不推薦吃了。以五花肉為例,最上面那層薄薄的、很有韌性的皮,其實就是真皮。

但如果是雞鴨這些禽類的皮,因為本身就很薄,其真皮組織更薄,人們很難分辨,所以就都不吃了。

為什麼把吃肉稱為打牙祭 吃肉古代稱什麼 第2張

健康吃肉的方法

1.用白肉代替部分紅肉

紅肉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偏高,而絕大部分人早已不缺乏飽和脂肪。為了健康,大多數人都需要控制飽和脂肪的攝入量。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宇表示:與紅肉不同,白肉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

2.適當用素肉代替紅肉

近些年“素肉”開始流行,這些由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做成的“肉”,口感上和肉非常相似。其中富含植物蛋白,同樣具有飽腹感。此外也可多吃豆製品、菌類等食物。

3.吃肉多采用燉煮烹飪

以燉煮代替油炸、麻辣。油炸、火鍋、麻辣等方式,讓本來脂肪含量就很高的肉上又沾滿了油脂,對身體的危害進一步升級。

推薦用燉煮的方法來烹調排骨、牛肉等,煮的時間在1~2小時以上,把脂肪熬進湯中,再把湯上漂的油撇去,既軟糯適口,又不會太油膩。

4.吃肉一定要適量地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議:魚、禽、蛋類和瘦肉攝入要適量,每週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蛋類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常見的水產品包括魚、蝦、蟹和貝類,此類食物富含優質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