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資訊/列表

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説 雨水節氣是怎麼來的

導語: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個節氣都有它獨特的特點,和存在的意義。雨水節氣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雨水增加,其次是期間還有可能有倒春寒。但是雨水節氣是怎麼來的呢?如果你也想知道,下面就來看看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説吧!

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説 雨水節氣是怎麼來的

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説 雨水節氣是怎麼來的

二十四節氣雨水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温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着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餘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説,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

"雨水"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温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温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温在5℃上下,華南氣温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作用特別重要。

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説 雨水節氣是怎麼來的 第2張

雨水節氣

雨水節令美食

元宵佳節正值雨水節氣期間,家家户户都煮元宵。過去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説。元宵也叫圓子和糰子。因煮熟後浮在湯麪上,故又名“湯圓”、“浮圓子”。吃元宵取“團”和“圓”之音,寓意為團團圓圓。元宵作為節令食品,相傳始於晉代,而盛於唐宋。《荊楚歲時記》上有“正月十五作豆油糕”的記載。這種豆糜油糕就是元宵的前身。唐代稱為“湯中牢子”或“粉果”。而宋之前很少有人詠過元宵。宋代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曾講到:“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

“宋代姜白石有首詩:“貴客鈎簾看卸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珍品”即是指元宵。宋時風俗,每逢元夕將“乳糖國子……沙糰子……十般糖之類,皆用樓鍋裝花盤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綵蓋,歌叫喧閡。”(宋·周密《武林舊事》),將元宵放在金盤細盒中饋送便稱之為“市食閤兒”,足見其在當時之珍貴了。

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説 雨水節氣是怎麼來的 第3張

湯圓

清代詩人李調元曾寫道:“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細;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由此便可以看出古代元宵節時的熱鬧場面。婦女在人流奔湧中常常把釵細擠落在地。宋代,元宵夜閡時還會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錮墜餌,往往得之。東都遺風也。”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我國南北元宵形成了由多種地方風味到特色。元宵的餡料除可以用白糖、桂花、果仁、芝麻外,還可用鮮肉、火腿、蝦仁等。寧波的湯元可謂“馳名中外”,軟滑油潤,糯而不膩。安徽的安慶湯元,以湯汁鮮美而著稱,香甜可口。成都則以“賴湯元”、“郭湯元”最為有名,品種風味迥異於他處。餡心主要有芝麻、豆沙、麻昔、花生、水晶、冰糖、櫻桃、’玫瑰8種0而“葛粉圓子”,“橘龔圓子”,都是湯圓中的上品。

“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們在歡度元宵佳節時,常會想起台灣民歌“賣湯圓”:“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讓我們共同祝願身居海外的炎黃子孫佳節快樂,早日團圓共享祖國元宵佳節之樂。

TAG標籤:雨水 由來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