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資訊/列表

傈僳族刀杆節放假安排2016通知

傈僳族刀杆節放假安排2016通知

導讀:僳僳族刀杆節,僳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在這一天僳僳祖的裝飾將表演赤腳跳火堆和上刀山等表演。這也是表現出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攀藤負葛的艱苦卓絕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那麼你2016年刀杆節放假安排嗎?下面跟隨小編一探究竟吧。

刀杆節放假安排2016通知

2016年傈僳族刀杆節時間為:2016年3月16日(星期三,農曆二月初八),不放假。

傈僳族刀杆節詳細介紹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刀杆節的來由有這樣一個傳説: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王尚書到職後,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僳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僳僳族人民的愛戴。後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消息傳到僳僳山寨時,氣得人們磨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僳僳族人民決定將王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每年這天,練武者苦練本領,傳授先進功法。於是代代相傳,形成刀杆節。節日這天,幾十裏內外的僳僳族羣眾,穿着節日的盛裝,從四方八面彙集到羊腸河畔的刀杆場。在夜暮降臨大地時,刀杆場上的裏裏外外燃起許多火堆。忽然,廣場中央燃起的四個大火堆的熊熊烈火騰空而起,照射春滿場的人羣。接着鋩鑼噹噹響,刀杆場上的人們互相拉起手來,圍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輕快的三絃舞。當場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紅紅的火炭時,活動的主持者宣佈“跳火海”開始。這時,五個赤着雙腳的驃勇漢子立即闖入場上的火海,在裏面不停地彈跳,急促的腳步踩起無數的火花四處飛濺,好似飛逝的流星。

接着,闖火者以閃電般的速度,個個手棒通紅的火炭,分別在臉上和身上擦洗,然後又讓火球在他們手中飛炔地翻滾、搓揉。圍觀的羣眾時而歡快,時而緊張,時而讚歎,時而驚訝…迸進發出陣陣喝彩聲。經過一陣緊張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時,“跳火海”活動方告結束。第二天,刀杆場上豎起兩根二十餘米高的紅花樹杆,樹間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長刀。晌午時刻,歡樂的人羣再次擠滿廣場。隨着主持者一聲令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霧大頭戴藍布帽,身裝大、紅袍,赤腳衝至刀杆樹下,各自斟滿一杯壯膽酒一飲而盡。隨即縱身跳上刀杆,雙手緊抓上層的刀面,赤腳斜踩於下層鋒利的刀刃上,運用平時練就的氣功本領撐着腳掌,手腳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當勇士們登上高高的杆頂時,場上簇擁的觀眾,個個瞠目結舌,並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僳僳語稱“阿堂得”。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盛行於雲南、福貢等地區。屆時,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裝,聚集在刀杆廣場。廣場上豎立着兩根20多米長的粗木杆,把36或72把鋒利長刀,刀口朝上綁在木杆上,形成一字形梯狀,凡有三或六的地方,兩刀交叉成X字形,刀杆頂端掛着小紅旗和鞭炮。爬刀杆者多為青壯年,他們身穿紅布衣服,頭纏紅布,赤足。

爬杆在燃燒着的熊熊烈火和迴盪四方的鋩鑼聲中開始,小夥子們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赤足跳進火堆,在火堆中跳來跳去,稱為下“火海”、打“火滾”。他們還將燒紅的鐵鏈在手上載來傳去,稱為“拉火鏈”;雙手將火焰捧往臉上壓,稱為“洗火臉”。歌舞完畢,事先訓練過的小夥子赤腳躍上刀杆,踩着利刀,雙手攀扶刀口,一級一級向上爬去,爬至頂端點燃鞭炮,將小旗子拋向歡呼的人羣后又一級級下到地上。人們紛紛上前敬獻美酒。青年們對歌談情,開展社交活動。相傳此節始於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到雲南僳僳族居住地區收復外族侵佔的土地,組織僳僳族同胞練武自衞。后王驥遭到請便陷,於二月初八被害。僳僳族同胞為發揚勇敢頑強的抗敵精神,以象徵上刀山下火海的爬刀杆活動來鼓舞勇敢精神,隨之形成固定節日。現代這一活動已成為僳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