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新聞/列表

盤點華北那些典型的旱年

縱觀中國歷史,旱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損失慘重,尤其是華北哪些典型的旱年,這些旱災是週期性爆發的特大旱災,往往並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和其他各類重大災害一樣,會引發蝗災、瘟疫等各種次生災害,形成災害鏈條。

1、1968年春夏黃淮海地區大旱災

1968年,黃淮海地區發生春夏連旱,旱期長,範圍廣,旱情重。1967年12月至1968年5月整個地區一直雨雪稀少,3月下旬各地先後出現旱象;入夏以後仍繼續缺雨,旱情發展;6月底和7月初,旱區發展到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大部和京津地區及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其中山東西北部、河北東南部到10月上旬降大暴雨後旱情方才解除。

據統計,7-8月份旱情最重,受旱範圍最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五省受旱面積1330多萬公頃;冬小麥生長和大、晚秋作物的播種、生長均受到較大影響或危害。

2、1972年全國特大旱災

全年受旱面積3069.93萬公頃,其中北方的旱災為建國以來所罕見。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寧夏、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市、自治區)先後出現春旱;入夏後,除黑龍江外,上述地區仍然少雨,形成春夏連旱,旱情日益嚴重,旱區有所擴大,甘肅出現夏旱。

長期少雨乾旱,使土壤含水量下降,嚴重影響農作物播種及生長髮育,江河水位下降,庫塘蓄水減少甚至乾涸。據1972年10月1日統計,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山東、河南、甘肅等8省市91座大型水庫蓄水量較1971年同期減少100.43億立方米。水資源減少,導致城市供需水矛盾加劇。

3、1974年春季北方旱災

1974年3-4月,北方大部地區雨雪稀少。黃河中下游以北地區及東北部分地區兩個月的降水量一般只有5~15毫米,部分地區不足5毫米,春旱嚴重。旱區包括晉冀魯三省大部、陝西中北部、內蒙古中西部以及遼寧、吉林兩省西部和黑龍江的綏化、嫩江、松花江等地區。

據5月初統計,上述地區受旱面積共約666萬公頃,其中河北166萬公頃,山東180萬公頃,山西133萬公頃。3-4月,正值冬小麥拔節生長及春播作物播種和幼苗生長時期,因缺雨乾旱,土壤墒情差,春播受阻,或播後出苗困難。

4、1983年夏季華北旱災

1983年夏季,華北地區明顯少雨。乾旱對夏播極為不利,山東省夏播推遲10~20天;河北省夏播作物死苗、缺苗斷壟現象嚴重。河南入夏後,特別是7月份,黃河以北一直無大雨,安陽、新鄉連同開封地區伏旱嚴重,重旱面積60多萬公頃。8月份,大秋作物進入拔節抽穗期,華北出現“卡脖旱”,影響玉米授粉和籽粒飽滿導致秋糧減產。

華北地區大範圍、長時間的少雨乾旱,造成水庫來水量小,蓄水過少,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5、1992年北方旱災

1992年1-2月我國北方地區雨雪稀少,又由於1991年秋季乾旱少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發生秋冬連旱。

時至5月中旬到7月上旬,黃淮海大部地區即山東、河南、河北、山西、蘇北、皖北等地持續少雨,總降水量一般只有20~50毫米,比常年偏少5~8成,黃河、淮河、海河干流流量明顯偏小,黃河和淮河下游河段一度斷流,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夏旱,農業生產受到較大影響。

6、1997年夏秋北方大旱災

1997年,北方部分地區出現階段性春旱。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等省區部分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旱象,其中陝西省旱情較重。入夏後,北方大部地區持續高温少雨,發生了嚴重夏旱,夏旱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旱情之重是建國以來少見的,與1965年、1968年、1972年大旱年相當。

由於北方汛期降水少,長期乾旱,造成河流流量減少或斷流,水庫蓄水明顯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有關部門統計,黃河自2月7日起,多次出現斷流,至11月21日累計斷流共222天,斷流河段長度曾經達到700多千米,為歷史上斷流最嚴重的一年。

7、2010年:華北及內蒙古中東部夏旱明顯

6月份,北方地區高温少雨,西北地區大部、華北大部及內蒙古、黑龍江南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東北、華北及內蒙古等地降水量偏少3~8成;同時,上述大部地區平均氣温偏高。

7月,北方大部仍持續高温少雨。華北大部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內蒙古大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西部不足5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8成。

8月底,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和河北北部的乾旱對農作物生長、人畜飲水造成嚴重影響。乾旱造成吉林、內蒙古和河北近600萬公頃農作物受災,至少80萬公頃農作物絕收,有197.2萬人口、433.4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其中內蒙古數十萬頭(只)牲畜死亡。

盤點華北那些典型的旱年
掃碼關注公眾號

盤點華北那些典型的旱年 第2張
掃碼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