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科學家發現微行星可形成環狀結構 有助於研究太陽系起源

導語:微行星被認為是存在於原行星盤和殘骸盤內的固態物體。研究微行星對科學家來説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們藴含了有關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時的訊息。日前,科學家通過最新研究發現太陽系周圍的微行星可形成環狀結構,貫穿整個太陽系。科學家表示,該發現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的研究瞭解太陽系起源。

微行星被認為是存在於原行星盤和殘骸盤內的固態物體。

據科學新聞網站報道,目前,日本神户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太陽系內的氣態巨行星會剝離微型行星的冰層表面,形成類似土星環的微型環,貫穿太陽系。

雖然土星環結構非常精緻,但是所有氣態巨行星都分佈着環狀結構。這些環狀結構不僅非常美麗,它們還提供了一個“天文培養皿”。科學家認為,僅有氣態巨行星可以支持環狀結構,然而近期研究表明,體積較小的行星也支持環狀結構的存在。女凱龍星和喀戎星都是半人馬微型行星,是由巖石和冰塊構成,位於太陽系外側,目前科學家發現這兩顆微型行星的運行軌道位於木星和海王星之間。

新評估的數據表明,至少有44000顆半人馬微型行星直徑大於1公里,女凱龍星的直徑最大,達到250公里,而喀戎星是迄今觀測唯一具有兩個環狀結構的天體。更多的半人馬微型行星可能存在環狀結構,然而對於這兩個唯一觀測到環狀結構的半人馬微型行星,其環狀結構的起源理論可能是行星近距離遭遇的潮汐引力作用,從較小的天體碰撞過程中噴射物質,由於温度升高導致除氣現象,但目前仍很難確定性地評估這種現象的普遍程度。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女凱龍星周圍的環狀結構。

這些較小體積的天體仍保留着碰撞噴射物質,通過觀測這種環狀結構將排除單獨的氣態起源,Ryuki Hyodo教授帶領研究小組運行詳細的模擬實驗,揭曉了其中的形成機制——近距離接近一顆氣態巨行星,形成的潮汐引力移除了半人馬微型行星的外殼部分。

該模型的關鍵因素在於半人馬微型行星通過放射性同位素產生分化型加熱,使密集巖石物質沉積在內核,地幔和表面富含冰層。Ryuki Hyodo教授説:“我們的模擬計算表明,正確的近距離遭遇半人馬微型巖石行星產生的適當潮汐引力,將使富含冰層的行星地幔物質脱離,形成迄今所觀測到女凱龍星和喀戎星的環狀物質。”

據悉,這項模擬測試延伸至整個半人馬微型行星系統,研究人員認為10%的分化型微型行星將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環狀結構。

神户大學行星學系Ryuki Hyodo教授表示,觀察這些環狀結構,將使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太陽系的起源。

相關鏈接

科學家:研究矮行星大氣層有助於尋找宜居行星

開普勒452b:與地球相似度最高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微行星可形成環狀結構 有助於研究太陽系起源
掃碼關注公眾號

科學家發現微行星可形成環狀結構 有助於研究太陽系起源 第2張
掃碼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