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張掖在不在地震帶上 張掖地震發生的特點

導語:張掖是一個遊客比較喜歡去的目的地,這裏有許多自然美景,也有奇特的歷史風貌。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張掖在不在地震帶上?張掖地震發生的特點是什麼?那麼,相信大家看了以下的文章後,不清楚的朋友們都會明明白白了。

張掖在不在地震帶上

張掖在不在地震帶上 張掖地震發生的特點

地震帶

張掖在地震帶上,張掖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祁連山地震帶,是國務院劃定的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也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區域。這裏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易發頻發且防治難度大。據統計,近50年來,張掖市境內發生4.5級以上中強震多達35次。

尤其是地處祁連山北麓的民樂縣。2022年1月8日,青海門源發生6.9級地震,造成相鄰的民樂縣36836户12.8萬人受災,民房不同程度損壞。同時,民樂縣有78個村1.7萬户6.9萬餘人居住在海拔2400米以上,生態脆弱、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地區。當地羣眾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生產生活條件差,發展致富制約瓶頸較多,鞏固脱貧成果難度大。

2022年以來,民樂縣在充分實地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結合鄉村振興,編制完成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3年總體方案和2022年工作方案,將8個鎮的78個村1.7萬户羣眾納入地震災害危險區搬遷範圍,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張掖在不在地震帶上 張掖地震發生的特點 第2張

地震

張掖地震發生的特點

張掖位於現今強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緣,地質構造複雜,升降運動劇烈,地震活動頻繁,從已發生的歷次地震研究結果表明,祁連山地震帶強震活動具有明顯的幾個特點:

①大震有一定的遷移規律。由於地質構造的原因,走廊南部的地震,有由東向西遷移的特徵。如:1920年海源8.5級地震後,1927年西遷古浪發生8.0級地震;1932年又西遷昌馬發生7.6級地震。走廊北部地震,則由西向東遷移。如:1951年12月17日肅北6.0級地震後,1954年2月11日東遷山丹發生7.25級地震;是年7月31日再東遷民勤發生7.0級地震。

②地震強度大,亦即破壞性大,且頻次低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地震工作者對近代發生在區內及周邊地區的破壞性地震調查表明,大地震時間段相隔數十年,區內1954年發生山丹7.25級地震。

③大震具有突發性。即大震前,事先無明顯前兆,或雖有前兆,但仍不易被人們察覺,以至大震突然襲擊,使人們防不勝防。

張掖在不在地震帶上 張掖地震發生的特點 第3張

地震發生

張掖古城的歷史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裏過着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裏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裏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佔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係。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衝。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羣星羅棋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