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

導語:洗盡鉛華這個成語放在現在是指從低俗中脱離出來,一種世俗的改變。但實際上,該成語最早出現的時候並非這個意思,而是指女子的一種行為。那麼,你知道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嗎?到底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

洗盡鉛華含義

卸粧。鉛,古代用於化粧,華,外邊的華麗。意思是洗掉偽裝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機,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氣質。現在的含義是指從低俗中脱離出來,一種世俗的改變。

中國婦女使用粧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粧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粧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乾後的粉末即可用來粧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粧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脱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粧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粧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裏,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粧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着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代女子化粧步驟: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古代美女

第一步:敷鉛粉

古人化粧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鉛粉還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細膩。早在早在商朝,用於敷面的鉛粉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最普遍的化粧方式。根據不同的皮膚和不同的粧容效果,還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銀粉、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劑,呈淡紫色)、珠粉(宮中妃子用珍珠製成)、乾粉(滑石粉)等。

第二步:抹胭脂

古代的胭脂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於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藥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當然這時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是一切紅粧的指代。胭脂可以增添好氣色,增加臉部肌膚的紅潤感,製造出粉嫩透明的膚色。

第三步: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説“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峯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麼 洗盡鉛華最早是什麼意思 第3張

古代美女

第四步:點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曆代婦女粧飾》中記:這種粧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

第五步:畫面靨

面靨粧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是在女子的面頰兩旁,用丹青、硃紅等顏料點綴出各種形狀。相傳,面靨粧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於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後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看過古代一些南北朝侍女陶俑的人一定知道,他們的臉上在眼角旁會有一種像是月牙一樣的紅色痕跡,斜紅始於南北朝,塗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面部常有月牙形粧容,色澤濃豔,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粧,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兩道傷疤,簡直就是古惑仔電影裏的"刀疤妹"。

第七步:點口脂

古時又稱“脣脂”,在管狀口紅出現之前,口脂其實和胭脂是通用的,裝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點塗。以前的口紅大都是鮮豔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時還流行過檀色點脣,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調,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