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 長江流域水災多發地段

導語:洪水是由於暴雨、水庫垮壩、風暴潮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水量迅速增加的現象。我國有些地區是洪水災害的多發區,那麼,大家知道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是什麼地方?長江流域水災多發地段是在哪裏?接下去請大家收藏好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

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 長江流域水災多發地段

長江中下游

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是長江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洪水峯高量大,洪災最為頻繁。長江中下游有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和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蕪湖、南昌、長沙等中等城市。

因為受亞熱帶季風和颱風等因素的影響,長江中下游平原區是中國暴雨多發區和暴雨強度最大的區域之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多發區域。尤其是長江干流從湖北荊州到安徽銅陵沿線的兩湖平原和皖西皖中平原等低窪區域,由於暴雨匯流面積大,支流眾多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排水不暢,又夾於南北丘陵山地之間,是最易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區域,長江流域曾經發生的多次嚴重洪澇引發的潰堤和淹沒災害大部分就發生在這個區域。

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 長江流域水災多發地段 第2張

  長江圖片

長江歷史上發生的洪災悲劇

眾所周知,長江是一條雨洪河流,上、中、下游均有洪水災害。三峽大壩興建前之洪汛期,我曾多次乘船路經被世人稱作“九曲迥腸”的荊江河段,觀察到一種危機:上荊江洪水位高出比岸地面很多,肉眼可見沙市、郝災等城鎮許多房子的屋頂竟在水面以下!

這裏大堤一旦決口,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不堪設想”的悲劇,長江歷史上頻繁發生。究其來源,川江可謂罪魁禍首。據上世紀幾個大水年資料,長江主汛期7~8兩月,宜昌以上來水量占城陵磯洪水量的60~80%,佔漢口的55~76%,荊江洪水則95%以上來自宜昌上游。

也就是説,只要宜昌發生特大洪水,就會導致中下游地區的嚴重洪災,甚至是段滅性的災害!

據史書記載,自公元前180年(西漢初)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水災害214次,平均10年一次;1499年至1949年約450年間,湖北境內江漢幹堤潰口達186次,平均2~3年一次;1788至1870年不到100年間,長江上游接連發生3次超過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洪峯流量達8.6萬秒立米,長江干流沿岸及嘉陵江下游許多城市集鎮都大水入城。荊江大堤萬城至御路口決堤20餘處,洪水衝入荊州城內,水深一兩丈,房塌舍毀,兵民淹斃萬餘。乾隆爺震怒,一年之內連連下渝旨24道,嚴查嚴辦對大堤督修不力者,並將荊江大堤由民堤改為官堤,每年撥專款修守不怠。

1860年(清咸豐十年)洪峯流量近11萬秒立米。屏山、豐都、萬縣、雲陽、巫山、巴東、秭歸、宜昌、宜都、公安等城市大水入城,城恆坍塌,人畜漂沒無計。上荊江雖未潰口,但衝開了藕池口,大量洪水湧入洞庭湖,湖南遭災嚴重。

長江流域的水災多發區 長江流域水災多發地段 第3張

 長江

1870年(清同治九年),洪峯流量又高達11萬秒立米,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區一片汪洋,僅兩湖便有50多個州縣被淹沒。這年6月下旬以後,暴雨成災。地處嘉陵江下游之合川縣,“雨如懸繩連三晝夜,6日大水入城,深四丈餘”。重慶磁器口“大雨十天,江上漂流人、物七日之久”。

萬縣志雲:“6月15日江水汛,16日沒河岸,17日齧城根,18日沒縣署照牆,19日子夜,大雨徹宵,驟漲平明,縣地陸沉”。

鬼城豐都,亦“全城淹沒無存……”

奉節鮑超閣的牆上至今仍有石刻,令人怵目驚心:“同治九年季夏洪水至此”。

雲陽張飛廟前也有石刻:“同治九年……”

秭歸縣,“江水暴溢,歸州河一帶巨漲,沿江水勢幾有越嶺之虞”。

位於三鬥坪鎮的黃陵廟,大殿內楠木擎柱頂端,遺留着“同治九年”的洪水痕跡……

1931年,長江水患殃及川、鄂、湘、贛、皖、蘇、豫、七省,共計205個縣,淹沒農田5000多萬畝,災民達2800多萬,其中淹死者竟達14.5萬人之多。

武漢,市區“大船若蛙豐浮水面,小船如蟻漂流四周”,洪水浸泡時間長達四個月。洪水氾濫時,“倖免者或攀樹巔,或騎屋頂,或站高阜,均鵠立水中,延頸待食。不死於水者,皆悉死於飢,竟見有剖人而食者……”

1935年,洪水發生之時,致使“荊沙被水圍困,形如島嶼。四鄉人畜漂沒,四舍蕩然,並波及荊、潛、監、沔一帶,為狀之慘,目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