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古代對流星的雅稱 古代人對流星的別稱

導語:在晴朗的夜晚裏,人們會突然看見天空中劃過一條光,這就是大家常説的流星。那麼,今天小編想跟大家來講講,古代對流星的雅稱是什麼?古代人對流星的別稱是什麼?這就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乾貨,希望大家看完這些內容後,能解決你心中的困惑。

古代對流星的雅稱

古代對流星的雅稱 古代人對流星的別稱

流星

古代對流星的雅稱有枉矢、營頭、天滑、天堡、頓頑、降石、解銜、天保、地雁、天狗等,説法不一。每一種説法都代表着流星的吉凶禍福徵兆,據《宋書.天文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這是在公元461年。當然,這裏的所謂“數千萬”並非確數,而是“為數極多”的泛稱。可見這也是一場盛大的流星雨。

流星體墜落到地面便成為隕石或隕鐵。根據我國《史記.天官書》記載“星隕至地,則石也”的解釋。至北宋時期,沈括更發現以鐵為主要成分的隕石,其“色如鐵,重亦如之”。這説明在古代的天文愛好者,對於隕石也做了充分研究。

流星,彗星,隕石等等的記載,都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寶藏,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充分反映了古代天文學家善於觀察,積極研究的性格,也為現代天文研究提供方向。

現在對於流星早沒有和古代一樣伴有封建的説法,心理占星學興起,人們也逐漸發現流星景象與人類命運關係不大。隨着從古至今的不斷探索發現,流星神祕面紗也慢慢被揭開。因此流星所顯現的占星預示徵象,至今已很少有人去相信。碰到流星許願的説法卻一直流傳下來,但這其實也只是一種形式,圖個好彩頭。

古代對流星的雅稱 古代人對流星的別稱 第2張

流星圖片

古代流星和掃把星的區別

在古代流星就是叫做流星,它是與掃把星截然不同的兩種。在古代也有明確的不同,切不可隨意分為一類。

掃把星是指彗星,因為彗星的彗尾就像掃把一樣,所以叫慧尾掃把星。古代人們認為彗星是不吉利的象徵是凶兆,後來也用來形容不幹好事令人討人厭的人。

流星是分佈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它們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後被燃盡成為一束光,這種現象叫流星。

流星星體較為細小,速度快,往往是轉瞬即逝的。如果碰上流星雨就更明顯了,星體多且易滅,場面較為壯觀。而掃把星就不一樣了,掃把星,顧名思義,有一條長長的尾巴,看起來如同掃把,速度沒有流星那麼快,看起來更加明顯。這兩者的寓意也是截然不同,流星的説法顯然比彗星多,根據時節氣候,朝代更替,民間有不同的説法,而彗星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什麼很好的請假,掃把星也往往用來形容討厭的倒黴的人。

古代對流星的雅稱 古代人對流星的別稱 第3張

宇宙

中國古代記載的流星雨眾多 震撼者並不罕見

在中國古代,像下雨一般的流星雨其實並不罕見。下面,就給大家列舉幾次史書上記載的比較震撼的流星雨。

“長興二年,九月丙戌,眾星交流。丁亥,眾星交流而隕。”(《新五代史·司天考》)長興二年,後唐明宗年間,為公元931年,這次流星雨的特點是“交流”,交互流動,由此也可見流星的流量並不在少數。

“景龍二年,六月癸未,夜,有流星無數,四方奔墜,繽繽紛紛,不可勝計。多出虛、危、河鼓、天津、貫索、織女、羽林、玉良、閣道。”(《開元佔經》)景龍為唐中宗年號,這場流星雨發生在公元708年7月,特點是數量多,“繽繽紛紛”。後面的“貫索”、“織女”等,是中國的星座名,可見當時的流星雨有比較明顯的輻射方位。

《明史·志第三·天文三》在星流星隕部分,開宗明義,“靈台候簿飛流之記,無夜無有,其小而尋常者無關休咎,擇其異常者書之”。流星每天晚上都有,小的比較尋常的,不關乎禍福,只記載異常的流星或流星雨。

其中,就記載了嘉靖年間一場流星雨。“嘉靖十二年九月丙子,流星如盞,光照地,自中台東北行近濁,尾跡化為白氣。四更至五更,四方大小流星,縱橫交行,不計其數,至明乃息。”

這場流星雨持續時間較長,數量也多,“不計其數”。而流星雨發生之前,是發生了火流星,“流星如盞”,“光照地”,説明亮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