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打春和立春一樣嗎 打春跟立春有啥區別

導語:打春和立春一樣嗎?打春跟立春有啥區別?實際上,立春就是打春,打春是立春的俗稱,只是叫立春比較好聽,況且,為了對應24節氣的名稱,叫立春比較好一點。那麼,立春為什麼又叫做打春呢?這就源於立春的一個傳統習俗,即打牛之俗,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立春打牛的相關故事。

打春和立春一樣嗎 打春跟立春有啥區別

打春和立春一樣嗎 打春跟立春有啥區別

打春和立春一樣嗎

立春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説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説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説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説可以祛蚍蜉。

打春的歷史來歷

立春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説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説,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説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裏説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裏,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裏,一般都會賣春牛圖,前面牽牛的那個男人,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經進了城,也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裏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穫的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裝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皇上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的,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時皇上還要像模像樣做親自扶犁狀,剪綵一般,做個象徵性的造型。宋《東京夢華錄》書中曾經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可謂禮儀隆盛倍至。

這一傳統,到後來已經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於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有了記載。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委託順天府伊來組織完成,有些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

明崇禎年間印製的《帝京景物略》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春亭,萬曆癸巳,府伊謝傑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於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展及丞後隨,由午門中門入。”那轟轟烈烈的陣勢,一點兒沒有變。

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複,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後,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