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城市文化/列表

濟寧八大景有哪些

濟寧必去的旅遊景點,你知道的有幾個?濟寧八大景有哪些?濟寧旅遊景點最受歡迎的是哪些景點呢?下面讓為大家推薦濟寧必去的旅遊景點介紹。希望以下提供的信息對您的旅行有所幫助。

濟寧八大景有哪些

濟寧八大景有哪些?

1、鐵塔清梵

指的是濟寧的鐵塔寺,位於現濟寧市區鐵塔寺街路北。鐵塔寺,原名崇覺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釋迦禪寺。寺內建有鐵塔、聲遠樓及殿宇房舍。這一古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石佛銘文記載,這座廟院始建於南北朝時代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叫崇覺寺,寺內原來沒有塔。傳説北宋徽宗時,濟寧人徐永安常年在外經商,成為當地的富户。但婚後多年無子,便到崇覺寺進香求子,許下誓願,如果得子將重修寺院,並鑄鐵塔以弘揚佛法。説也奇怪,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徐永安非常高興,但因經商在外,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便委託妻子常氏出面,出資重修崇覺寺,並在寺內以生鐵澆鑄釋迦牟尼塔,在佛塔裏面供奉佛像和舍利,報答佛祖送子之恩。鐵塔計劃建九層,以弘揚佛家九九歸一、生死輪迴的思想。鑄塔時將生鐵熔化成鐵水後,逐層澆鑄。當鑄第五層時,在地面上熔化的鐵水待運到上邊時便凝固了,工匠們束手無策,被迫停工。傳説,得道成仙的建築業祖師爺魯班知道了此事,變成了一個白鬍子老頭,來到鑄塔工地。領班工匠見這個老人仙風道骨,不同一般,便虛心請教:“老人家,現在鐵水運上去就凝固了,沒法澆鑄,我們很着急,想不出辦法。您老年紀大,經驗多,有什麼好辦法嗎?”魯班一語雙關的説:“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沒有什麼好辦法。”説完,一陣輕風,人不見了。工匠們呆住了,好一會兒,領頭工匠猛然醒悟,這是祖師爺指點我們:將土堆到塔頂,在上面熔化鐵水再行澆鑄不就解決了嗎。鐵塔建到七級因變故停工沒建塔頂,但也因此崇覺寺改為鐵塔寺,所以後人在對鐵塔的讚譽聲中因無頂而遺憾地説:“塔無頂,譬偉丈夫劍佩峨然,唯冠冕不飾,談者往往以為未盡觀美……。”到了明朝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龔勉(字錫山)任濟寧道(即市長),發動鄉紳集資,增建塔身兩級,添頂為銅製金章,四周垂以風鐸,使鐵塔方為完美。另外,還於鐵塔前邊建造了“聲遠樓”,上懸一大銅鐘,還對寺內房舍、院牆修飾一新。從此,鐵塔寺與“太白樓”南北遙相對應,雄視無極,以垂不朽,不少名人志士,前來參觀。

2、太白晚眺

太白樓位於濟寧古運河北岸,太白中路中段路北。太白樓即“太白酒樓”,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原址坐落在古任城東門裏(今小閘口附近)。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移家至任城(濟寧),居住在酒樓之前,“常在酒摟日與同志荒宴”。李白去世近百年時,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吳興人沈光過濟寧時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作《李翰林酒樓記》一文,從此“太白酒樓”成名並傳頌於後世。宋、金、元代對該樓都進行過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開鑿濟州河時,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牆易土為磚。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濟寧左衞指揮使狄崇重建太白樓,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門城樓東城牆之上(就是現今的地址),並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摟”,留傳至今。太白樓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牆上,坐北朝南,十間兩層,斗拱飛檐,雄偉壯觀,系古樓閣式建築。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向西,環以圍牆。600多年來,由於長年失修和歷次戰爭,遭到一定破壞。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現在太白摟仍坐北朝南,面寬7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15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遊廊環繞,佔地4000多千方米。二層檐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摟”三字。

3、墨華泉碧

“墨華泉碧”這一景觀指的就是濟寧浣筆泉這一獨樹一幟的園林建築。它位於濟寧浣筆泉路南首路西,此泉最初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地下泉眼。相傳李白一家曾在此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許夫人同嬌女平陽在泉邊浣洗、淘米、戲水,李白則在泉邊石几上書寫詩章,順於浣筆,斟酒小飲。平陽伸出小手捧起泉水,滴入硯台為父親磨墨,許夫人出口成章評點丈夫的詩文。一家人生活在這裏,花前月下,散步、遊園、嬉戲,月色溶溶,泉水淙淙,草蟲啾鳴,繁花吐豔……後人有詩曰:“浣筆經千古,涓涓水自流。太白筆何在?即此泉水是。”據《全問通考》記載:“浣筆泉在州(濟寧)東關外,去會通河不數步,出土中……泉分為大泉頭池為八丈八尺八寸,小泉頭池為五丈五尺,渠長五十六丈,簡長三百八十丈,會楊家壩至通心橋入運。”

4、鳳台夕照

“鳳台夕照”這一景觀是説站在鳳凰台上“每逢清明、白露節,日夕時,日影照北城;芒種、小暑節,日影照南城。”鳳凰台位於濟寧市西北鳳凰台村,京杭大運河北岸不遠處。《濟寧縣誌》記載:“鳳凰台距城八里,週一百四步,台二層,上層高三、四丈,下層二丈奇,上鋭下寬”。《濟寧勝蹟概覽》記載:鳳凰台是“以商代為主的典型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早在商周時期,這裏即現中華文明之光。據文載:“任、宿、須句,風姓也,實司太昊有濟之祀。”濟寧古為任城,乃四個風(風、鳳古代相通)姓古國之一,鳳凰台即“太昊祭祀台”,就是祭祀始祖伏羲的地方,此台坐南朝北,正面為三層,其餘三面皆為二層,台高11.5米,底面4241平方米,頂面1341平方米,地闊上窄逐層遞減,北有石階可至頂端,周圍皆用磚石壘砌,中為夯土而成,西南亦有不砌台階曲徑而上,可通頂部。

5、灌冢晴煙

“灌冢”就是漢朝大將軍灌嬰的墓,位於濟寧市東邊西灌村北250米處,這個傳説。一直流傳至今。

“灌冢晴煙”是一種春天地氣上升形成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多少年來為人們所讚歎。清代文人王清有七絕詩《過灌冢》:

碚項興劉莫大功,當時誰不論英雄。

西風荒冢麒麟老,禾黍離離落照中。

目前,灌嬰墓地雖夷為平地,享殿毀於早年,碑石遭到破壞,樹木被砍伐一光,但地表以下墓地尚完好無缺,乃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所以,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南池荷淨

南池”就是指“王母閣”,原名“古南池”,建於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6年),面積400餘畝,位於現在濟寧市城南王母閣路西側。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王母閣在南關外,周圍皆水,一阜屹然中立……,取西望瑤池,東降王母之意,遂以名閣。”

《濟寧縣誌》記載:“古南池在城南三裏許小南門外,小南門即故城也。地週二三裏許,內有王母閣,閣西南水中有晚涼亭,夏日荷花盛開時,清香襲人,而白蓮尤勝,每有遊人宴宴於是。舊有杜文公祠,祀李白、杜甫、賀知章三人。後從州人李毓恆議,並祀許主簿。”由此可見,在盛唐時期,這裏是濟寧州一遊覽勝地,特別是到了夏天,滿池白蓮荷花,陣陣清香,空氣新鮮,天地純淨,令人心曠神怡。“南池荷淨”這一景觀就是來源於此。明、清時代的南池又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不僅風景宜人,而且樓閣聳起,曲檻迴廊,花木昌茂,松竹交翠。池中有四島,即王母閣島、北壇島、南壇島、池心島。島上建有王母閣、玉皇廟,還有濯纓亭、君子亭、觀荷亭、觀瀾亭等。

7、西葦漁歌

是一道美麗的自然景觀,它位於濟寧市西,現在任城區安居鎮的汪營、胡營、劉營三村東邊和西五里營村西邊環抱區內,也就是原來的馬場湖。據《濟寧市郊區水利志》記載: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二十年),開挖由濟寧至安山入濟水(大清河)濟州河,溝通濟、泗以便漕運。公元1441年(明成祖永樂九年),再開會通河(元代稱會通河和濟州河,明代通稱會通河)。由於“蜀山湖棄水,經湖東馮家壩滾入濟寧西部的沿運河窪地形成馬場湖”。

《濟寧直隸州續志》也記載:馬場湖在州西十里,周約44裏,水域540頃。當時,人們在這廣闊水鄉,植葦栽蒲,養魚餵雞。微風吹來,湖水蕩起陣陣漣漪,蘆葦搖擺起柔軟的身軀,好像在輕歌曼舞;特別是紅陽西下時,煙波浩渺,漁歌陣陣,真乃是人間美景也,所以人們也稱這裏為濟寧“西湖”。明代崇禎年間,安居出了個徐標,做了兵部尚書,回家祭祖,暢遊馬場湖,興致大發,寫下了有名的《安居西湖記》,充分描述了馬場湖西葦漁歌的風光景緻。

8、獲麟晚渡

這一歷史景觀,是指位於濟寧市城北四十華里有“二濟寧”之盛譽的長溝“獲麟晚渡”(今任城區長溝鎮獲麟今諧音回林村)晚上的繁華景象。

據傳説,春秋時期,孔子時任中都(現在汶上縣)宰時,到長溝附近狩獵,捕獲麒麟一對,因此,該地得名“獲麟村”,現在名叫“回林街”。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兵部尚書李奧魯赤主持開挖濟州運河,長溝便成為有名的重鎮。到了明朝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白英“南旺分水”借水濟運,使汶水“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又在南旺南北建節水制閘,十里一閘,共38道。長溝獲麟村亦建了節制水閘,名為“獲麟閘”,也稱“獲麟古渡”,這裏一閘擔京杭水運,內引外聯,地位突顯。更重要的是“獲麟古渡”就位於蜀山湖滾水大壩旁。滾水大壩不僅是調節水運的樞紐,而且還是護衞濟寧州數萬生靈的生命閘。由於百英修“水櫃”蓄水調節水運,開挖南旺湖、蜀山湖以濟春運。其中蜀山湖就壓在回林薛海一帶。由於長溝地勢比濟寧古城牆還要高,因此,蜀山湖就像掛濟寧州肩頭的一袋水,一旦水大堤決,順流而下,就會出現“一瓢湖水覆濟州,數萬生靈漂水中”的災難,因此蜀山湖堤壩建設和“獲麟閘”的維護就至關重要了,明、清兩朝均在此設閘官衙門,修河護堤,經營水運,從而使長溝成為水旱兩路繁華的商埠碼頭,河內百舸爭流,檣桅如林,漿聲紛紛。南言北語之聲不絕,東聲西音連綿不斷,岸上車水馬龍,商賈雲集,市喧人囂;茶坊酒肆,燈光流轉;街中夜半更深,行人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