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資訊/列表

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和風俗活動

導讀:清明節有很多國家都在過,除我國之外,還有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家。我國清明節主要的食俗有青團,暖菇包,雞蛋,子推饃等等,那麼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你知道多少呢?清明節的起源和風俗活動去哪看呢?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和風俗活動

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和風俗活動

掃墓祭祖

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和風俗活動 第2張

掃墓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踏青

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説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