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資訊/列表

七夕節的由來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導讀:關於七夕節的由來,大家有不同説法,其實這都是對的,因為七夕節有很多個來源故事和説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了。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內容,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七夕節的由來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

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説,使其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1、源於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説,該故事傳説最早則是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説。

2、源於時間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產生與人們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於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七夕節的由來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第2張

七夕節

3、源於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孃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織女星),她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説是她的誕辰。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温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孃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孃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源於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個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裏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説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説法,就是説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後來的七夕節。

七夕節的由來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第3張

七夕

七夕節的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説;“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説,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節的由來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第4張

七夕習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Tianqi+CMS 後台管理中心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