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資訊/列表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導讀: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着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那麼,對於立夏的來歷,你知道立夏是怎麼來的嗎?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對立夏的由來和風俗介紹,快點來看看吧。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根據民俗專家們的説法,立夏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同時專家們指出古代很多節日和其習俗都是來源於祭禮,當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據一些資料顯示,“立夏”出現最早也是源自於古代的祭禮,在周朝的時候,人們對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時刻進行,而是將祭祀的時間變為季節變換的時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也就是在立夏這個時候,春天結束,夏天開始,所以,有的地方又把“立夏”稱為“春盡日”。

在周代,逐漸形成在季節轉換時祭祀神明之後,身為一國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親日主持祭祀大禮,《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

在季節上,立夏其實也是夏季的開始,也就意味着暴雨、雷雨天氣會增加很多,萬物進入一個蓬勃生長的季節。在農村,至今還有許多關於立夏當日的天氣情況來預測夏季的整體天氣趨勢,譬如:“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今天成都正在下着小雨,看來今年夏季成都平原想必是會風調雨順的了。

既然人們這麼重視“立夏”,那自然也有很多“立夏”的習俗流傳下來,當然,因為各地的風俗習慣差異,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是各種各樣。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第2張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立夏吃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説:“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説。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説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第3張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鬥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第4張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傳説當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習俗在古時的一些地區很是興盛卻是無疑。從散存的民俗資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兩類。一類是在户外進行,懸秤於大樹,大多是給老人小孩稱量,以驗一年肥瘠;另一類則是在户內進行,懸秤於屋樑,由婦女們互相稱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倒似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有證:“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第5張

  立夏的風俗活動玩什麼

從鼎邊糊傳説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人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裏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人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準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級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人全部消滅在海邊。“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着愛國主義的內涵。

TAG標籤:立夏 由來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