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新聞/列表

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從魚到人”有了關鍵證據

我們初中的時候就從生物課本中學到了很多關於人類起源的説法,其中有一種是説人是由魚進化而來的,但實際上,這樣的説法一直沒有被真正的證實,直到近日,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即“從魚到人”有了關鍵證據!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具體情況。

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從魚到人”有了關鍵證據

從魚到人

生存在4.36億年前的古魚類,靈動地在古海洋中游動着,這是我國科研人員根據在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發現的一批魚類化石標本復原出的景象。在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中,科研人員找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化石,發現了最古老的有頜類奇蹟秀山魚等一批古魚類化石,揭示了有頜脊椎動物的崛起過程。9月29日,《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發表團隊的4篇學術論文,集中報道了這批有關有頜類起源與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最新發現的5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的三維藝術復原,從上到下分別為蠕紋沈氏棘魚(Shenacanthus vermiformis)、新塑梵淨山魚(Fanjingshania renovata)、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靈動土家魚(Tujiaaspis vividus)和奇蹟秀山魚(Xiushanosteus mirabilis)。這些魚化石的時代分別為4.36億年前和4.39億年前。(擬石科技製作)

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統稱為有頜脊椎動物或有頜類。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但從世界範圍內來看,距今4.4億年至4.1億年前的志留紀期間,發現的有頜類化石鳳毛麟角,關於早期有頜類生物仍存在3500萬年的化石記錄空白。

近十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踏遍我國志留紀地層可能含魚的200多個地點。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發現,為填補這一空白提供了重要證據。發現的過程則頗有幾分“運氣”,2019年,科研團隊在重慶沿着一處新修盤山公路仔細搜尋,在路邊一處凌亂的巖石堆,地質錘一次不經意的敲擊,找到了打開這一魚類化石“寶庫”的鑰匙。

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從魚到人”有了關鍵證據 第2張

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一塊僅有巴掌大的化石石板上,數十條魚類化石清晰可辨、活靈活現。“我們從沒有期望,在這麼古老的地層裏發現這麼完整、精美的化石標本。”朱敏感慨道。

運用高精度CT掃描、精細三維重建、掃描電鏡元素分析、全光位圖像等技術,科研人員從化石中發現了奇蹟秀山魚,這是當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有頜類,將完整有頜類的化石記錄大大前推了1100萬年,將若干人類身體結構的起源追溯到4.36億年前的化石魚類中。最古老完整保存的棘魚——蠕紋沈氏棘魚也被發現,這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聯完好保存的軟骨魚類大化石,證明了鯊魚是從“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來。無頜的盔甲魚類靈動土家魚則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提供了關鍵化石證據。

朱敏表示,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是繼澄江生物羣、熱河生物羣之後,又一個在我國發現的、為探索生命之樹演化重要節點提供大量關鍵證據的世界級特異埋藏化石庫。它證實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羣已經在我國華南地區欣欣向榮。到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並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並最終演化為人類的過程。

數百公里外的貴州石阡化石庫也有了重要發現。科研人員從總重約4噸的化石樣本中,先後找到了23枚長度僅有2.5毫米左右的有頜類牙齒標本,它們來自雙列黔齒魚。這是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化石,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

現在,科研團隊的野外工作仍在繼續。朱敏表示,對兩處新發現化石庫的詳細研究,將持續改變我們對頜起源與有頜類最早期演化的認識,“這次的系列成果發表只是個開始,相信未來仍將有驚喜不斷湧現,我們還要不斷地追索、找尋。”

關於人類起源説法:

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 “從魚到人”有了關鍵證據 第3張

人類的起源

達爾文理論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裏有許多采石場,在採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於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採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採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製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製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於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非洲起源論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於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並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衝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説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某些聯繫

不同的膚色是與居住地有關,居住在非洲的因為陽光強烈,膚色變黑;歐洲因為陽光較弱,膚色就白;亞洲居中,膚色也居中。

不同的語言是自然形成的,因為語言實際上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