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導語:我國很多傳統節日都有其他叫法,但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是比較常用的,而當換另一個叫法的時候,大家就都不認識了。例如,有一個節日叫鞦韆節,相信大家對此很陌生,但當你知道它的另一個叫法時,便會恍然大悟。那麼,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呢?你知道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嗎?下面一起來了解。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鞦韆節

清明節。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需要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均以“革”字為偏旁。

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定了《鞦韆競爭規則》(起草),同年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2019年5月11日,世界橫樑最長的鞦韆在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完工。100名當地小學生參與並見證了新世界紀錄的誕生。

不同民族的鞦韆: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第2張

盪鞦韆

盪鞦韆流變花樣最多的是我國的民族地區。

朝鮮族最喜愛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遊藝活動了,這一活動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進行比賽。節日裏,姑娘們身穿色調豔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爭試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運動會的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綵帶上懸掛一串金黃色的銅鈴,比賽選手蕩起鞦韆,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越多,成績越高。飄逸的長裙,叮噹悦耳的鈴聲,驚險的擺盪,令人歎為觀止。

台灣高山族人稱盪鞦韆為“渺綿”,是“飛天”的意思,這與漢族人對鞦韆的傳統認識是相同的。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的盪鞦韆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東部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西部則於正月初六開始,歷時4~5天不等。清代《鹽源竹枝詞》雲:“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豔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麗江白沙村一帶,當年結婚的新娘常以紅繩系鞦韆扶手,用點心、瓜子等招待盪鞦韆者,以此討得平安吉利。永寧等地於“鞦韆會”的最後一天由女青年備辦酒席款待前來賽鞦韆的男青年。席間男子用鍋煙抹女子臉,互相追逐嬉戲,以抹黑為吉。傳説古時“鞦韆會”期間有魔鬼來捉拿美女,後因以此法遮顏,防遭鬼害,成為會中的又一習俗。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第3張

鞦韆

變種

除了最為常見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還有許多鞦韆的變種。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盪鞦韆遊藝,當地人稱“阿拉提巴坎謝里欽吉克”。在空地上選一點,用3根木頭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點也搭一座同樣的架子,然後在兩個三角架中間架一橫樑,離地大約3米,橫樑上懸掛6根“U”形的牛毛繩,構成鞦韆。玩時一男一女面對面,兩人皆雙腳交錯蹬在較長的兩根牛毛繩上,伸開雙臂各抓兩根牛毛繩,背部靠在繩上,雙腳蹬動,越蕩越高。

青海土族盪鞦韆用的是輪子秋。土族稱輪子秋為“卜日熱”,意為“旋轉、轉輪”。輪子秋根據當地條件,就地取材製作。如拆下大板車柱輪,將車柱豎起,下輪壓重物固定重心;上輪綁一架梯,在梯兩端拴上等長皮繩(似鞦韆)即成,故謂之“輪子秋”。

維吾爾族玩的鞦韆更為奇特,叫“沙哈爾地”,意為“空中轉輪”,每逢春秋季節和舉辦婚禮時蕩玩。在場地上牢固豎起一根高約10米的圓木作軸,軸頂裝一木輪,輪上裝兩根橫木,各拴上繩索,如鞦韆狀。豎軸底部另裝一根橫木,以繩與頂部木輪相連接。遊戲時,繩索鞦韆上各站一人,然後底部橫木兩邊,各有數人相向而立,雙方等速推動橫木,帶動頂部木輪旋轉。站在繩索上的遊戲者即隨着轉輪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轉速越快,遊戲者飛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