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節氣是怎麼形成的 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導語: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社會順天應時的生活制度,能夠為現代農業田間管理提供短期的氣候預測,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大家知道節氣是怎麼形成的?節氣是如何形成的?接下去小編帶大家來學習下吧,漲知識的節奏,還不趕緊來圍觀圍觀。

節氣是怎麼形成的

節氣是怎麼形成的 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立冬節氣

節氣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瞭如今的模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古人表示自然節律變化和“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十二月建,就是對應十二地支,比如“正月建寅(夏曆的正月稱為寅月,就是從“寅”開始按照順序三十二個月)”。而十二月建的基礎,是古人觀察北斗七星所指的方位進行劃分。

分四時定月份的,稱為“節”,共12個;另外12個是氣,指得的就氣候、物候的變化。就是説某個“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立冬十月節,就是説立冬的節氣,大部分天數都在農曆十月。12個節和12個氣是交替出現的,每個月只能有一個節,一個氣。挨着的節氣相隔十五天,每兩個節氣相距約30天。但由於農曆小月29天,大概每隔34個月,必然出現兩個月內,有節無氣的現象,為了避免節氣與四時混亂,因此遇到有節無氣的月份,就是農曆的閏月。這也是所謂的“九年十一潤”的由來。

節氣是怎麼形成的 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第2張

  大雪

古人通過二十四節氣能夠清楚地瞭解一年中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把握農事,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比如清明之際,萬物潔淨清嘉而生機抒發,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而芒種亦有“忙種”之意,指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農民們要採收留種,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

中國原創的節氣,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天文事業的發展水平,集時候、氣候和物候於一身,凝聚了自然節律變化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歷時千年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二十四節氣依舊對社會發揮着不可或缺的影響。

節氣是怎麼形成的 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第3張

處暑

節氣發展歷史

斗轉星移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根據斗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更生之義也。此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循環往復。

圭表測影

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出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的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設定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之間間隔15天。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為“平氣法”,也叫“平均時間法”。此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太陽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