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24小時早中晚時間劃分 一天24小時早中晚怎麼劃分

導語:大家都知道,每一天我們都是通過時間來知道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24小時早中晚時間劃分是怎麼樣的?一天24小時早中晚怎麼劃分?今日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實用的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24小時早中晚時間劃分

24小時早中晚時間劃分 一天24小時早中晚怎麼劃分

時間

清晨:05:01-06:59

早上:07:01-08:59

上午:09:00-12:00

中午:12:01-13:59

下午:14:00-17:59

傍晚:18:00-18:59

晚上:19:00-23:59

凌晨:24:00-05:00

24小時早中晚時間劃分 一天24小時早中晚怎麼劃分 第2張

時間圖片

古人如何區分時間

古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嚴格的按照太陽的位置來安排全天的作息,古代的早中晚,是按日出 、日中、日落來劃分的。隨着社會進步和科技在發展 ,到了現代社會,以太陽作為自己一天行動的指導是不合實際的,所以現在都是按照時刻表來劃分一天的時間。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

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為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為思所用。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24分鐘。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説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24小時早中晚時間劃分 一天24小時早中晚怎麼劃分 第3張

時間圖

中國時間的由來

古時沒有時鐘,先民們過着“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生活。在年復一年辛勤勞作中,先民們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律。據《史記》記載,黃帝使羲和佔日(測日影),臾區占星氣(觀星宿)。從而開始有了時間的觀念。 中國的十二時,自上古以來,就有着它悠久的歷史,《周易》繫辭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外東經》中也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羿射九日》郵票內容,講的就是帝后妻子羲和生了十個太陽,每天一個太陽在天上輪流值日,十日為一旬,後運行紊亂成災,被后羿射掉九個。這是十干的來歷。

關於月的來歷也出自此書《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為十二地支的來歷。神話故事是無所考的,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時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後期還把十二等分化為十六個時段,白天十段:日出、食時、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黃昏、人定……到秦朝後期,星官們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劃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個周天的特點所指的辰位為月健,規定冬至月為子月(陰曆的十一月),就把十六時段定為十二時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個月。

古時敲梆巡夜,以防範盜賊,故有梆敲漏點勤報更之説。漏,是漏壺,也叫漏刻,把一晝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一夜分五更(約一個時辰),一更分五點,每進入更初時報更,每隔約24分鐘報一次點。記更的始末是以“西見長庚始記更,東見啟明為更盡”,就是日落後,從西方天空能見到長庚星開始記更,第二天天亮在東方能見到啟明星為五更。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輥彈等,記時方法就更多了。《中國古鐘》郵票“唐代景雲鍾”也是專供擊鐘報時用的。

但不管哪一種,都是非常辛苦,非常認真地敬授人時,無論晴天雨夜,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從不漏報。王安石有詩曰:“占星昏曉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誰當哀此勞,往往奪其時”。特別是白天因地域和四季造成晝夜長短不一,就得以兩分制定出日落日出和晝夜長短的準確時刻,同時還得參照星宿。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古人以此來定出天亮後,馬上再觀日出,就這樣連續不斷,時刻推算,直到清代出現機械鐘才逐一簡化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