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常識/列表

古人為什麼習慣把路費叫做盤纏 古代把路費叫盤纏的由來

導語:現在我們把路途中需要的費用叫路費,但在古代,這些費用被叫做“盤纏”。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詞應該不陌生吧?因為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都見過這個詞。那麼,你知道古人為什麼習慣把路費叫做盤纏嗎?到底古代把路費叫盤纏的由來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古人為什麼習慣把路費叫做盤纏

古人為什麼習慣把路費叫做盤纏 古代把路費叫盤纏的由來

盤纏

當時錢被纏在腰上。因為在古代,銅錢樣式一般都是圓形方孔,它們常常由一千個錢幣串在一起用繩索吊起來,繩索被稱為“貫”,當古人出遠門辦事時,都會帶上沉重的硬幣纏在腰上作為必備的路費,所以叫“盤纏”。

盤纏是指如今説的路費。不過古代卻有某種必然聯繫。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有齣戲叫《十五貫》,即涉及十五串錢的一個案子。古時不要説沒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宋代才有的,於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安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現在當然仍可將旅費説成“盤纏”,不過除了從大陸走私外幣,誰將錢還纏在腰間?

盤纏準確的含義是路費,可路費的形式五花八門。富人出門遠遊帶黃金白銀,窮人的盤纏則可能只是幾個餑餑或麪餅。盤纏經過歲月的打磨和分解,又派生出其他含義。

古代錢的叫法:

古人為什麼習慣把路費叫做盤纏 古代把路費叫盤纏的由來 第2張

古代錢幣

古代錢幣稱為:刀幣、元寶、交子、銀票、貝幣、鏟幣

1、刀幣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種類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狀,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潭邦刀、針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等。主要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戰國時齊、燕、趙等國都鑄造過刀幣。

2、元寶

元寶是古代的一種貨幣,由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古人為什麼習慣把路費叫做盤纏 古代把路費叫盤纏的由來 第3張

古代錢

3、交子

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宋、金紙幣名稱之一。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經過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成為了真正的紙幣。

4、銀票

北宋的“銀票”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銀票。元朝以使用銀票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用桑皮紙為鈔料,一貫鈔高一尺、寬六寸,是中國最大的銀票。中國銀票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

5、貝幣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貝幣以“朋”為計量單位,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早在夏代末年,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媒介。

6、鏟幣

鏟幣:亦稱布幣,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鏟幣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種類型。由於“錢”用途廣、體小攜帶方便,被人們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在市場流通使用,後來演變成貨幣。鑄行於黃河中游農業發達的周、晉(韓、趙、魏)、紀、鄭、宋等地,燕、楚二國亦有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