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旅遊/列表

清華教授用4.5萬根柴火棍,搭建了一個世外桃源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有的旅行是為了去不同的城市,有的旅行是重新認識自己所在的城市……

清華教授用4.5萬根柴火棍,搭建了一個世外桃源

無論怎麼定義,過程都是自己旅行中最享受的那一部分。在旅行中,遇見一家書店,這次旅行不再僅僅只是看風景,更是一次心靈之旅。

他叫李曉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他的建築很低調,但獲得的榮譽卻頗多。在黃山帶了2年的時間,讓他體會到自然之於建築的關係。

古人云,素以為絢兮。他參與設計的很多建築都有素的意象。他説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很紛雜,需要次序,所以他在建築裏尋找次序。

在黃山的兩年經歷,讓他對詩和遠方有了不一樣的執念。在設計建築的閒暇,他突發奇想設計一個不一樣的房子,一家他夢想已久的書屋。

一次同學聚會,他來到交界河村。這個靜謐的山村,山清水秀,像一個曼妙的女子似的吸引着他。這裏沒有太多住户,當地村民也在往城裏跑,村裏多是一些老人和小孩。當然也沒有學校,小孩子上學要到山的那邊,更沒有娛樂,想看書也只有課本。

回去之後,李曉東有了一個強烈的想法,為這個村莊捐獻一個書屋,一來在自然中享受不一樣的閲讀體驗,二來其他人到村莊的吃住行也能帶動村子的經濟發展。

説幹就幹,他熬了好幾個通宵,終於趕出了書屋的設計稿。書屋的設計構思旨在與自然相配合,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他親自挑選地方,村子裏裏外外跑了好幾圈,最後敲定這個面朝河溪,背靠青山的地方。

簡單的主體建築結構,玻璃與鋼混搭,兼顧採光與堅固,在外牆錯落有致地插了約4.5萬根柴火棍。圍滿的柴火棍像圍了一圈籬笆,於是就叫“籬苑書屋”。

以前,外國人總覺得中國人設計出來的建築沒個性,李曉東設計的書屋,卻第一次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氣場。這些柴火棍都是當地村民用來燒火的,設計師從村民那裏採購過來,讓這些樹重新“長”回這山裏。

木棍會吸引小鳥來做窩,留下的糞便和泥土促進植物的生長,書屋隨四季更迭而發生的變化。

春天柴火棍上長出了綠芽,寓意着希望。

夏天又被周圍的山水襯得更顯清涼。

秋天被鵝卵石及落葉幸福包圍着,像一個害羞的小女孩。

冬天圍上了一層雪,書屋和天地融為一體,美麗極啦!

去書屋要走過一段長長的土沙路和一小段木棧橋,然後穿過小門洞,有一片鵝卵石鋪砌的場地,直至木質鋪地的台階,沿階而下就是書屋的入口了。

剛走進書屋,還沒看到全貌,就會有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面而來。書屋需要脱鞋進入。一來,持久經營;二來,輕鬆自在。

書屋內部通體用杉木板,風過會帶來陣陣木頭香氣,30米長的大空間裏簡簡單單,台階既是書架也可以席地而坐,兩端設置了可以圍坐的小桌。

陽光透過柴火棍的縫隙灑在地板上,坐在地上的你,感覺像靠着一棵大樹,在枝葉的光影交錯中翻閲着手中的書。身在書屋,但並未與自然隔離。

想在籬苑書屋明確地找到某本書,可能不太容易,因為這裏的書只有大區域的劃分,沒有細分類。如此安排,是因為設計者想要給讀者一種更為隨意的氛圍。

籬苑為公益書屋,書籍均來自社會人士捐贈,最初是眾多海外華僑出資捐贈的。現在,有一條有趣的規則,每個人可以捐出三本書,離開時攜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走。

書屋很安靜,也許你會覺得在這裏就應該安靜,是的,城市的圖書館安靜是一種規則,而山林的圖書館安靜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默契。

書在哪裏都能讀,書屋之所以吸引這麼的人前來也許就是因為這裏難得的充滿靈性的自然氣場吧。書屋通過利用自然的方式,來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夏天引入門前湖面的涼氣排除室內的熱氣,冬天利用雙層玻璃屋頂保存熱輻射,以此來調整室內温度。

對很多人來説,圖書館應該就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充實的建築,因為那裏承載了無數的可能。看書本就是一件如吃飯睡覺般自然的事情。而如今,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坐下來看會書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籬苑書屋更像是一個體驗館,憑着純粹的喜歡去讀書,體會沉浸在文字裏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