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城市文化/列表

上海歷史上分別叫什麼?

勾吳時期(商-周)

上海歷史上分別叫什麼?

上海(嘉定、閔行、奉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吳的時候。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偕弟仲雍,東奔江南,築城立國,自號“勾吳”,開創了吳國曆史。

申城時期(周-唐)

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區,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鎮,又稱為“申城”。這是上海地區建城的開始。 

華亭城時期(唐-元)

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上海鎮逐漸取代了青龍鎮,成為華亭縣最大的市鎮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鎮為中心,析華亭縣部分,建“上海縣”,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市區建城的開始。華亭、上海兩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成為元代上海地區的雙子城。

雙子城時期(明-清)

雍正八年(1730年)設蘇鬆道(相當於今天副省級),駐松江府上海縣,雍正九年建道署於大東門內,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為蘇鬆太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鬆太兵備道,或稱蘇鬆太倉道,因駐地在上海縣併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上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

十里洋場時期(清末)

開埠後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里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戰火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繫,為時至今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舊都市時期(民國)

年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併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TAG標籤:上海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