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熱點/列表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是怎麼回事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什麼情況

5月27日,據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發表報告。報告中稱,中國居民戶均資產約134.4萬元。具體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是怎麼回事?到底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什麼情況?一起來了解。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是怎麼回事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是怎麼回事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什麼情況

中國居民財富有多少?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今日發表《中國財富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總量層面,2021年中國居民財富總量達687萬億人民幣,2005-2021年年均複合增速高達14.7%,財富增速遠超美日。戶均資產約134.4萬元,中國居民財富規模僅次於美國。

結構層面,金融資產佔比較低,實物資產佔近七成。2021年中國實物資產佔總財富比重高達69.3%,主要表現爲房地產,全國住房市值達到476萬億元;金融資產佔比30.7%,隨着金融創新深化和直接融資比重提升,2005-2021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佔比上升了5個百分點,但仍偏低,相比之下2020年全球、北美、西歐、亞洲(不含日本)的金融資產在總資產中佔比分別爲48%、28%、55%和64%。

金融資產中,現金和存款超五成。受“儲蓄文化”的影響,中國居民投資偏保守,2005-2008年現金和存款曾高達78%,隨着中國金融市場不斷深化有所下降,2021年佔比仍53%,權益資產和公募基金佔比約19%,資產分散性和多元化不足。與國際相比,美國、英國居民資產配置中,德國、日本金融資產結構偏保守,通貨和存款佔比分別爲13%、26%、40%、54%。

中國居民財富面臨怎樣的格局和挑戰?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是怎麼回事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什麼情況 第2張

從居民端來看,財富“馬太效應”。高淨值人羣數量佔比低但持有三成金融資產,財富增速快,偏好“私人定製”,在新經濟行業、東部沿海地區的創富能力更強。相較於高淨值客戶,大衆客戶的理財知識匱乏,投資者教育亟待加強,財富需求的挖掘潛力仍大。

從產品端來看,中國居民偏向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低,抗通脹能力不足。2005-2021年存款佔金融資產比重從75.8%降至49.7%,但“儲蓄爲王”意識仍深入人心。2021年對股票、公募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債券、信託、黃金的配置僅約7%,產品高度集中在銀行體系和房地產,抗風險、分散化能力不足。

從機構端來看,2015-2021年中國資管規模從74.8萬億元上升至122.9萬億元,年化增速達8.6%,僅次於美國。“資管新規”淨值化管理以來,財富管理機構表現分化,2021年銀行理財、信託和券商資管的規模較2017年分別下降1.8%、24.4%和51.4%,保險資管、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市場規模較2017年上升30.8%、76.5%和120.7%。

各類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客戶、渠道、產品、技術等核心優勢,搶灘財富管理新藍海。但大部分機構尚未擺脫銷售佣金模式,僅少數頭部機構正在探索買方付費制、以客戶爲中心的商業模式。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是怎麼回事 任澤平:中國居民資產戶均134萬元什麼情況 第3張

中國居民財富有六大願景 應關注長期抗通脹的三大硬通貨

任澤平指出,中國居民居民財富增長空間仍大,共同富裕助力普惠金融。

一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潛力仍大;二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大衆客戶的理財意識覺醒,成爲待開發的藍海;三是商業模式升級,以客戶爲中心的買方財富管理模式環境和土壤正在孕育;四是機構化、專業化、多元大類資產配置日趨成爲居民理財的主流方式;五是財富管理與金融科技深度結合,數字化是未來大趨勢;六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理財將成爲財富管理的重要場景。

任澤平認爲,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應關注長期抗通脹的三大硬通貨,即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羣、優質的權益類資產、供給稀缺的貴金屬及稀有金屬,跑贏貨幣超發。

第一,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羣房價能跑贏貨幣超發。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流入和流出地區的房價出現分化,人口流入越多的城市越有保值價值。

第二,優質的權益類資產將跑贏貨幣超發。DDM模型指出,股價取決於盈利、利率與風險溢價三個因素,企業盈利增加、利率下行、風險偏好降低將帶動股價上漲。同時,受品牌效應、技術壁壘等因素影響,資本市場馬太效應顯著,行業龍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分化較爲嚴重,行業龍頭股具有更高的回報率。

第三,供給稀缺的貴金屬及稀有金屬跑贏貨幣超發。貴金屬具有產量稀少、在大宗商品中金融屬性最強、逆週期避險能力強等特點,抗通脹能力強。

聲明:信息來源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尊重版權,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