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天氣新聞/列表

不建議用捂汗方式給嬰兒退熱 或現呼吸衰竭脫水等

很多媽媽面對孩子發燒的時候,總是會不知所措,然後就會聽信別人的一些說法,進行錯誤的應對,而這些做法很有可能會導致反效果,讓孩子病情更嚴重。其中,有專家不建議用捂汗方式給嬰兒退熱,因為這樣或現呼吸衰竭脫水等,甚至會出現生命危險。

不建議用捂汗方式給嬰兒退熱

不建議用捂汗方式給嬰兒退熱 或現呼吸衰竭脫水等

嬰兒退熱 

據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小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並不健全,面板散熱是非常重要的退熱途徑。孩子發燒時,如果穿得過多或蓋得過多,就無法通過面板進行散熱。捂汗時發熱嬰兒體溫可能越來越高,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脫水、神經系統損傷等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有生命危險。

嬰兒多少度算髮燒?

嬰兒一般的情況下體溫超過37.4℃算髮熱。

嬰兒的體溫通常情況下高於正常成年人的體溫,腋下的體溫如果超過37.4℃,口腔的溫度或者肛門的溫度超過37.7℃,就可以判斷為是發熱的症狀。

嬰兒發熱後,通常情況下會對精神狀態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沒有精神,有可能會影響食慾。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產生嗜睡的現象。

嬰兒發熱後,家長應隨時對體溫進行監測。體溫不太高的情況下,及時採取物理降溫的方法。若出現高熱的症狀,遵醫囑服用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進行退燒治療,避免溫度過高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或者損傷大腦。

嬰兒發燒是什麼原因?

不建議用捂汗方式給嬰兒退熱 或現呼吸衰竭脫水等 第2張

嬰兒發燒 

1、短期發熱(發熱<2周)

短期發熱在兒科多數由感染引起,一般預後良好或屬自限性疾病,但發熱也可能是危重患兒的早期表現,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等中毒症狀較重的小兒。應注意患兒的病史、傳染病接觸史,及有無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症狀與體徵,有無皮疹、出血點、黃疸、貧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及區域性感染灶等。

2、長期發熱(發熱≥2周)

(1)感染性發熱

1)呼吸系統感染 最多見,病原體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及結核菌等;

2)其他系統感染 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炎、腦膜炎)、心血管系統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肝膽系統感染(如肝炎、膽管炎、肝膿腫等);

3)全身性感染 如敗血症、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鉅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及真菌感染等;

4)膿腫或侷限性感染 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熱

1)風溼性疾病 以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最常見。近年隨著鏈球菌感染被及時控制,風溼熱現已較少見。其他引起發熱的風溼性疾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韋格惡性肉芽腫及血管性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等。

2)組織破壞或壞死 惡性腫瘤,以白血病最常見,其他有惡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經細胞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後、內出血吸收過程、血管栓塞等。

3)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 產熱過多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持續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散熱減少見於廣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中暑、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包裹過多等。

不建議用捂汗方式給嬰兒退熱 或現呼吸衰竭脫水等 第3張

嬰兒發燒原因

4)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疾患 如顱骨損傷、大腦發育不全、顱內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暑熱症、中毒性腦病、腦炎後遺症及間腦病變等。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如功能性低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6)其他 藥物熱、藥物中毒(如水楊酸、阿托品)、輸血或輸液反應、高鈉血癥(垂體性或腎性尿崩症)、炎性腸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熱(長期低熱)

指起病較緩,體溫在37.5~38.0℃,持續4周以上者。40%為感染性發熱,57%為非感染性發熱,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結核病,包括肺結核;慢性低熱常由感染後引起,如鏈球菌感染後綜合徵及其他感染後發熱,並要尋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膿腫,如慢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鼻竇炎、齲齒、牙齦膿腫、肛周膿腫等。

慢性低熱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症、風溼性疾病、炎性腸病(克隆病及潰瘍性結腸炎)、血液病、夏季低熱、蛋白質攝入過高及測試體溫時間過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