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走世界/城市文化/列表

河北獻縣境內古長城堤的由來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古長城堤為大禹治水時所修。《禹貢》雲:上古時,黃河氾濫,人民苦不堪言。禹按照舜的命令,接替他的父親鯀去治水,採取疏通的方法“北播九河”。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指: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契、鉤盤、鬲津。其中徒駭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它是九河最北邊的一條,而鬲津河在九河的最南面。大禹在徒駭河以北、鬲津河以南各築起防洪堤一條。其南堤遺址在今天的景縣、東光縣一帶,讓“九河”水只能在長城堤之間一二百里的範圍內流動,而不再危害其他的區域。所以,今天的獻縣一帶自古就稱為“九河下梢”。

河北獻縣境內古長城堤的由來

歷史上有關獻縣發生水災的記載不勝列舉:漢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黃河在館陶決口,淹河北四郡三十二縣,樂成(獻縣)在其中;晉太興三年(公元320年)夏,滹沱河氾濫,衝陷山谷,巨鬆拔浮於滹沱河水上,東至渤海,原隰之間皆如山積;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秋,大水,瀛州各縣多淹沒,民皆上高樹,依大櫞;唐永徵五年(公元654年)六月,大雨連隆六日,滹沱河氾濫,樂壽被淹;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七月,大水。平地水深一丈五尺,民居被淹沒,溺死者不計其數;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黃河在樂壽埽決口,形成大洪災……

洪災過後修補長城堤是勢所必然。史書上對修補長城堤也有明確的記載。《禹貢》記載:“禹疏九河”。《太平寰宇記》:“此堤或雲‘夏禹所築九河故堤’”,九河故堤亦黃河故堤。這是修建長城堤最早的記載。《太平寰宇記》:“秦使蒙恬所築堤的防河水於河間”。秦時的河間即“九河之間”,河水即黃河之水。蒙恬所築九河北堤名叫“馬嶺城”,九河南堤名叫“長城嶺”。河間市有古堤長數裡,叫“馬嶺城”,慶雲縣有古堤長40裡,叫“長城嶺”,這應當是古長城堤的原始稱謂。《漢書?溝渠志》:西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在渤海(今滄州)、清河(今山東臨清)、信都(今冀州)一帶氾濫,丞相史孫禁慾北破“平原金堤”以洩水。這裡的“平原金堤”即指長城防洪堤。宋仁宗時,黃河北流走大名、冀州、武強、獻縣、河間。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黃河在樂壽埽(今獻縣陳莊鎮大過村北,尤口村西,南河頭鄉樊屯村南)決口。

無論是“北破平原金堤以洩水”,還是“河決樂壽埽”,水災過後必然會修補長城堤。因此,在修築滹沱河北大堤和根治海河之前,古長城堤一直是京津以南重要的防洪設施。

如今,獻縣境內的古長城堤大部分已被剷平,遺存僅有十五級鄉小營村西到河間市境一段,至今已歷4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