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曆

當前位置 /首頁/節日/萬年曆/列表

海南元宵節換花的由來 海南府城換花節的前世今生

導語:換花節其實在古時候並不是這個名字,也不是海南的傳統節日,嚴格來説換花節是屬於海南海府的。換花節是上個世紀才有的名字,以前人家叫做換香節。換香節在海南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宋朝以前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後來新國成立之後出於安全的考慮就禁忌了換香火,改成了換鮮花。要説起海南元宵節換花的由來,瞭解海南府城換花節的前世今生那還是要從換香節噶事説起。

海南元宵節換花的由來 海南府城換花節的前世今生

海南元宵節換花的由來 海南府城換花節的前世今生

海南元宵節換花的由來 海南府城換花節的前世今生

正月十五換花節是府城鎮具有歷史特色的一個節日,有史料説它始於唐代的貞觀元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宋元時一直盛行。

然而,歷史上的元宵節府城居民其實不是換花,而是換香。稱為“換香節”!有政府養殖民俗專家説,換香節意味着香火不絕,象徵真實、祥和、喜慶、友好和愛慕,那就呵呵呵了。

實際上府城換香節是淵源於府城一個古老的民俗習慣,這個習俗與中原傳統農耕文化緊密相承。

瓊北地區的府城周邊,不象島南熱帶地區水稻三熟,其實它與江南地區北緯度差不,水稻也是一年二季。府城地區的鄉村,歷史上就傳承了江南地區有的喝燈(丁)酒、換香(香火)、摘青的習俗,也是源於早期的江南農耕文化下,古代人對自然節氣的理解與對應關係。

按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古人將春以正月初一開始,除夕夜是一年的結束來理解人類與天地之間的對應關係。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節便是一年的節氣結束和開始之日,也是人們對現實生活企望破舊立新之始際。古人們原始追求幸福的標準沒有現在人這麼貪,財丁兩旺,多子多福,兒孫滿堂,便是農耕文化最基本的憧憬。而旺財的渠道便是要有男丁耕種。所以在過去的一年內,家族內是否添丁是個重要事情,這一年家族內要是添丁了,就要在元宵節擺丁酒,請族人喝酒吃飯,同時告訴祖先,入祖籍。這時候,生女孩的家屬或剛娶回來媳婦的家屬會怎麼想?他們也想來年抱孫子啊!所以就將自家的香火到添丁的家庭那邊去換香火,祈求借福生個男丁延續香火,換香的習俗就是這樣產生的。

其實,這個習俗在江南一帶歷史上也曾盛行,只是沒有海島偏遠而保存這麼悠久且濃郁而已!

無論換香節的歷史如何,總之,中原農耕文化的風俗的生命力就是這樣頑強傳承下來了!

當然有關換花節,還有一個版本,肯定是府城早年的文人所撰,説換香節起源於一個愛情故事:古時候男女逛花燈,鬧元宵時,兩情相悦的互相交換香火,併發誓永遠相愛 ,然後就一起去“踏青”,偷採擷一棵青菜或一束青苗菜回家,意為此情萬年青鬆不老。

海南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

【定安】元宵吃艾粑收穫吉祥與幸福

“定安艾粑飄出椰香濃”,元宵吃艾粑,是定安各地的傳統。艾粑是用糯米粉包餡料製作的小吃,有各種餡類,芝麻類、花生類、椰絲類等。但它並不注重餡料,而更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軟滑而不粘,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剝掉外面的一層綠綠的葉子,輕輕地咬一口,粘粘的,滑滑的,甜甜的,軟軟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元宵吃艾粑象徵吉祥和幸福,甜蜜和芬芳,豐收和歡樂,友好與情誼。

舞龍

【萬寧】“海南龍鄉”元宵燈會大舞龍

“元宵燈會”是萬寧市元宵佳節的傳統節目,人們在燈會上可以觀賞到各式各樣的花燈,如十八羅漢、雄雞起舞、觀音座蓮孔雀開屏等,同時更能欣賞到精彩的舞龍表演。每年的萬寧元宵燈會上,總有兩條長達幾十米的巨龍翻飛。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西門社區的西門青龍,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賓王村的賓王紅龍,相傳西門青龍為龍母,賓王紅龍為龍公,兩條龍一雌一雄,一青一紅,青龍比紅龍體形稍大。萬寧的舞龍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萬城鎮賓王村被譽為“海南龍鄉”,西門青龍和賓王紅龍也經常受邀出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陵水】“遊公日”變“遊燈日”

元宵遊燈是是陵水縣人民每年元宵佳節傳統習慣。民國時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元宵節的“遊公日”。在這四個晚上,各廟“公”的賢子賢孫們,肩抬用木頭雕成的“公”,手執多彩多姿的燈籠,穿街串巷遊行,活動一般從晚上8點左右至第二天早上才結束。建國後,遊“公”活動停止。直到80年代初期又才恢復,但遊“公”已被遊“燈”所取代,該活動由政府組織,由各廟宇所在地基層組織進行活動,各廟宇信徒們或用卡車,或用小型汽車,用布裝燈光、電器,花卉製成多姿多彩的花燈。元宵當晚,人們都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陵城鎮觀賞一年一度的陵水元宵燈會,場景十分壯觀。

元宵節

【瓊海】元宵節賽肥雞

多年來,瓊海樂城就有元宵節舉辦肥雞比賽的獨特民俗。即在元宵節,在青石磚鋪就的老街兩旁,各家門口都擺出一張八仙桌,桌上擺着一隻泛着油光、讓人垂涎欲滴的水煮雞,由村裏鄉賢組成的評委會評選出奪魁肥雞。肥雞嘴裏叼着鮮花,脖子掛着項鍊,象徵美好生活。誰家的雞最肥,説明誰家會養雞,也是最勤勞的象徵,自然會得到鄉親尊敬。

【儋州】儋州調聲悠悠“鬧小年”

每逢節日,儋州人喜歡成羣結隊地調聲對歌。調聲起源於人們在田間勞作和喜慶佳節的娛樂,其曲調有100多種,歌詞韻律整齊、舞蹈歡快活潑。

元宵這天,許多青年男女都盛裝打扮先上集市逛街,然後彙集到鎮外的調聲場,集體賽歌。三都鎮的共鳴坡、舊州坡,中和鎮的趕雞坡、來賞江口,木棠鎮的朗閭澇、王河澇等,都是儋州較有名的調聲場。這些調聲場節日裏往往彙集了成千上萬的調聲者和欣賞者,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東方】貼錯春聯元宵要補過年

東方人們在貼春聯時,“忌”説錯話,“忌”貼錯春聯,特別是小孩更不能把新貼的春聯撕掉,否則,就代表不吉利、這一年不順,那麼就要在元宵節那天補過年。如果在大年初一至初三發生了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例如,拜公時忽然燈火或香燭熄滅、爆竹不響、春聯被小孩撕破、吃飯落筷、打破碗碟、做惡夢……那也得在元宵節那天重新張貼對聯,燒香點燭拜祖先,這種情況稱為“補年”。

【臨高】“人偶同演”鬧元宵

臨高元宵節都有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又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曆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醜等角色之分。臨高木偶戲的特點是“人偶同演”。舞台不設布幛,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台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台,互為一體,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臨高木偶戲據説最早源於當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種戲。